易思蓉在2006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现场
易思蓉在指导博士研究生专业课题 均为西南交通大学供图
易思蓉(左二)留校后到铁路工地实践的留影
她幼时与铁路结缘,在岁月里续写着与铁路的故事;她在三尺讲台播种灌溉,桃李芬芳、花开满园;她在科研领域不懈攀登,学术之树硕果累累。三十余年来,她深耕铁路选线创新技术路径,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教学科研相融合,为国家铁路建设培养高级科技人才,为教育强国、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就是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入选者,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教授易思蓉。
“我一出生就和铁路结下了缘”
易思蓉说:“我就是为铁路而生,为铁路而长的。”
父亲是川黔铁路的建设者,幼时,易思蓉便跟随父辈从成都迁至贵阳。父辈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这条连接四川与贵州的重要交通线,她从小便深知铁路工作的艰苦与不易,也对铁路萌生了向往之情。
离开故乡后,关于成都的发展变化,只能通过长辈们的交谈得知。或许是名字里“思蓉”二字,她一直挂念着故乡,在第一次有了人生的选择权---报考大学之际,易思蓉决心要回到成都读书。
1978年2月,怀揣对铁路的热情,易思蓉手捧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沿着父辈修建的川黔铁路回到成都,走进西南交大,正式开启了她的铁路之旅,从此和铁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靠当学生的100 分,当不了老师”
“我三十岁时才第一次走上讲台。”1984年,在完成本科、研究生六年的学习之后,易思蓉正式留校,成为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的一名教师,但直到三年后,她才第一次正式登上讲台。
当时,学院教研室主任邓域才教授正好是易思蓉研究生时期的导师,邓教授对她提出要求:在主讲《铁路选线设计》这门课之前,要以助教的身份听课,并记下听课笔记,将前辈老师们的课全部学习一遍后,再考虑自己上讲台。
第一学期听课结束后,邓教授看着易思蓉的听课笔记说:“你的笔记不对。”她很疑惑,学生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经过旁听学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听课笔记究竟哪里错了呢?邓教授告诉她:“你现在听课是要学教学方法,而不只是单纯的听懂这门课。”
“后来我才明白,以老师的身份听课,与学生时代的听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当易思蓉转变身份,再次旁听选线设计课程时,不再局限于知识点本身,而是关注前辈老师如何讲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是否板书、是否画示意图、举了什么例子等。
经过反复学习,她的备课教案最终经过两轮修改完善才得以过关。三年助教时光,易思蓉受到了前辈老师们严格的训练和培养。“我是在老一辈老师们的指导下一步步走过来的。”当初的听课笔记被她珍藏至今,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也深深烙印在了她今后的教学与研究当中。
“教学也是在做学术研究”
“如果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上来吗?”走上教学岗位后,在备课过程中,易思蓉经常反复这样问自己。
在她看来,教师如果真的敬畏讲台,应该是要敬畏学生。备课的时候要时常问自己,能否做到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回答出来。如果不能,就得深入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对老师而言,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非易事。老师不仅要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娴熟的授课技巧,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保持自我的知识更新。
刚开始独立上课时,为了弄懂选线设计的一个概念,扫清知识盲点,易思蓉阅读了大量书籍,从选线设计到铁路设计,她几乎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相关书籍资料都翻了个遍。
个别问题如果查阅资料也无法得到解决,那就得通过课题去寻找答案。几十年来,易思蓉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研究点,研究得出结果后,再利用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科研和教学并不冲突,研究、课程、教材,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迅速,围绕选线设计,易思蓉不断创新,持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我这辈子的科研就没跳出过这门课,做的全是选线的课题。”
一生磨一剑,一生专一事。易思蓉深耕铁路选线相关课题,由她主持的《选线设计》等5门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类课程,《高速铁路工程》等3门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
“做学生终生的老师”
几十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易思蓉始终认为,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必须带给学生最新的知识,教会他们走进社会后真正实用的本领。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掌握前沿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脉搏同步。
有一次,一位已经担任研究员的学生给易思蓉打来电话,针对某铁路提速改造项目问题向她咨询意见。易思蓉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去试一试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再给我打电话。”两个星期过去了,学生没再给她打来电话。“我估计问题已经解决了。”易思蓉欣慰地说。
“当学生毕业后成为你的同行,只要他在从事技术工作,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想到打电话向你请教,这样,你在他心中才是一位真正的终生的老师。”
2006年,易思蓉入选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得荣誉后,她并未就此松懈,始终保持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的态度,立足国家需要、铁路建设发展需要,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深耕细作。在线路勘测设计现代技术领域积极倡导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率先提出基于虚拟环境的数字铁路选线设计理念。此外,她还参与了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上海磁悬浮交通示范运营线、首都机场快线、长沙磁浮线等众多重大工程的科研和工程咨询。
初入教坛时,易思蓉受到许多前辈老师的教导和帮助,即将退休之际,她也在思考自己能给年轻人留下些什么。一次,在教室上课时,易思蓉萌生了将自己的上课内容全程录制下来的想法。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两年,效果仍然不理想,我当时几乎失去了信心。”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易思蓉事事躬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要插入一个PPT,我就给他们指出每一分、每一秒该怎么做,以及插入的顺序,甚至还要画示意图。”经过多个环节的努力,她终于完成了全程授课的录像,该课程也在2022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在线课。
诲人不倦,倾囊相授,易思蓉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严格要求,悉心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铁路建设人才;深耕细作,创新突破,以“严谨治学”的执着理念,在铁路技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用百分百的专业和热情,为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