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企业被曝采用“租用”残疾人证的形式虚假用工,偷逃税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本意是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的好政策,却被一些企业钻了空子,挤压了残疾人真实的就业机会和空间。
国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旨在促发展、惠民生。然而这些政策却成为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导致“钻政策空子”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如以旧换新补贴在多地出现造假骗补行为,部分不法商家通过伪造交易材料、采取“一机多补”等手段,恶意“骗补”“套补”,损害消费者正当权益;一些人为了能在拆迁中获得更多补偿,不惜假离婚或是买卖户头,将婚姻当作谋利工具;还有的地方将惠民政策文件一发了之、一转了之,结果一些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不知道这一政策存在,有些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却钻了空子。
国家出台惠民政策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好政策打水漂,不仅影响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地见效,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还会蚕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关乎民生福祉的公共政策出台,需要广泛倾听各方声音,求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让政策的细节更缜密、逻辑更科学,确保政策真正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各地现实情况不同,一项政策从“出生”到落地,很难“尽善尽美”“一劳永逸”。大多数时候,随着政策实施,一些问题才会逐渐暴露。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力,往往是因为执行部门对政策缺乏了解,事前沟通不深入、事中协调不到位,缺少自上而下的监督,导致单个部门唱“独角戏”,最终出现“漏洞”。政策被钻空子,一方面显示出部分群体法治意识薄弱以及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一些政策设计亟待查缺补漏。如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要解决残疾人证虚假挂靠,“堵”固然重要,关键还在“疏”。要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招收残疾人的好处,解决企业在雇佣残疾人时的顾虑,加强对残疾人的就业辅助,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同时加大对“假就业”的行政处罚力度,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的监督,才能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吃一堑就要长一智,政策制定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通过持续实践和及时跟进,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让其制定过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要及时发现政策漏洞,启动修正机制,扎紧政策“篱笆”,把牢公共资金的袋口,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不变形,对恶意钻空子行为依法严惩,不让投机取巧分子有机可乘。
政策执行有力度,百姓感受有温度。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增强制度设计的时效性与实效性,才能让好政策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据《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