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了《管理提示(AI魔改)》,旨在管理和规范近年来频繁出现的AI“魔改”视频。
近年来,AI技术的应用为视频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普通用户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或图片输入,就可以快速生成高度逼真的动态影像,这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使许多创作者可以轻松地将经典的影视剧片段进行天马行空的改编,吸引大量点击和关注。AI“魔改”视频利用AI技术对经典影视剧进行大幅改动,如《甄嬛传》变身“枪战片”、《红楼梦》改成“武打戏”、孙悟空骑着摩托车等。这些视频为了博取流量,无视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甚至涉嫌侵权,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首先,AI“魔改”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随意篡改,严重扭曲了原作的精神内核。例如,《甄嬛传》原本展现的是宫廷斗争下女性的隐忍与智慧,而被魔改为枪战片时,这种深度和韵味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厘头的笑料。长此以往,对于年轻一代,这种过度解构和扭曲难以分辨真伪,将会使其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认知变得片面甚至错误。此类魔改行为不仅是对影视作品的不尊重,更是对文学作品的严重破坏,这绝不是一件可以轻视的小事。
除了对经典作品的文化亵渎,AI“魔改”行为还涉嫌侵犯人物肖像权,更存在侵犯影视作品版权等风险。知识产权法明确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构成侵权。”有法律人士指出,这种行为一旦发生侵权纠纷,短视频平台和创作者都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金额往往不菲。
笔者认为,短视频平台作为AI“魔改”视频的主要传播渠道,应当担负起审核和监管的责任。平台应加强对上传内容的审核力度,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利用AI技术辅助审核,杜绝恶意篡改和低俗内容的传播。还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起到警示作用。此外,面对AI“魔改”现象,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坚守文化底线。创作者应提高责任意识,要自觉抵制低俗、恶搞的风气,尊重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大众也应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拒绝滥用AI技术的低劣创作,共同维护良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