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平民教育之父”的一生家乡的竹林冬夜来客互助连心 保障有爱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5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27

家乡的竹林

李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丛竹林,一个家;一片竹林,一个村落。在我的记忆里,竹林总和家连在一起。

在我的家乡夹江县,遍种竹子,主要是茨竹。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都要种上几窝竹子。竹子不断生根发芽长大,竹子也就成了林。一窝竹林少则几十根,多则上百根。随着竹子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家家户户的竹子在空中连成一片,并把村落里的房屋遮住。当你远望村子,映入眼帘的不是房屋,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因此,在我的家乡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竹林。这仿佛验证了宋代文豪东坡先生说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家乡人确实和竹林密不可分。

当然,家乡人对“居无竹”的认识可能和东坡先生的认识不一样。东坡先生认为“无竹令人俗”,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会让人了无兴趣、俗不可耐。竹子在东坡先生眼里是清纯、是高洁。依竹而居是品味、是享受。而家乡人认为,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会让家变得荒凉、变得贫穷。依竹而居是兴旺、是财富。

夏天,茂密的竹林挡住了烈日的炙烤,让家里多了一丝清凉。傍晚,一家人坐在竹林里纳凉,大人聊天喝茶,小孩围着竹林跑圈圈。竹林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冬天,那一丛丛竹林又挡住了冷飕飕的西北风,给寒冷的家里增添了一丝暖意。夜里,听着风吹竹林沙沙作响的声音,一家人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房前屋后的竹林更是一个家庭的财富。人们用竹子制作竹门、竹窗、竹墙。用竹子编织背篼、箩筐、晒垫。用竹子绞成绳索,用来牵牛牵猪挑东西。人们还用竹子制作纸张。把一根根嫩竹砍下,通过蒸煮沤烂,就能造出一张张洁白的纸。可以说,一个家庭中的绝大多数用品都是由竹子制作的。家里有多余的竹子,还可砍下一捆挑到市场上卖了,就可以换回几斤肉、几包盐、几件衣服。

那一年,我家新建了房。房子刚建好,父亲就赶忙在房前种下了两窝竹子,房后又种了三窝。为了让竹子成长良好,父亲专门从田里挑来肥沃的泥土埋进坑里,然后从老竹林里精心挑选几棵茁壮的竹子种上。为了防止新栽种的竹子旱死,父亲每天都要挑好几担水进行浇灌。在他的辛勤培育下,几窝竹子长势喜人。几年工夫,每窝竹子都长成了一大丛竹林。家里的房子也完全被青翠的竹林所掩藏。

有了成熟的竹林,家里的许多用具都不再需要花钱买了。70多岁的爷爷可就忙碌了起来。春天里,爷爷在竹林里砍下一些嫩竹子,用刀把一根根竹子划成篾条。然后,爷爷把几根篾条合在一起,用力绞成绳索。不久,家里的房梁上就挂满了各种用途的绳索。

秋天里,爷爷又在竹林里挑选一些老竹,用它们来编织箩筐背篼等。爷爷用他灵巧的双手,为家里添置了很多竹制品用具。儿时我总爱缠着爷爷用竹子给我编织玩具,爷爷就用竹篾条编织了栩栩如生的蝴蝶和蜻蜓,让我玩得爱不释手。

而竹林里落下的枯叶,我们就收集起来生火做饭;竹林里的青叶,我们就用镰刀割下来喂牛;遗弃下来的细竹尖,我们还用它们来做围栏。可以说,竹林里每一根竹子的全身我们一点都没浪费。

家乡的竹林和我们相依相伴。它四季常青,绿意盎然;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家乡的环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