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羽绒服成为人们抵御风雪的必备衣物。可近段时间,“羽绒服里面没有羽绒”这样的糟心事却频频曝出,刺痛着消费者的心,也拷问着市场的良心。
消费者满心欢喜选购羽绒服,冲着那轻便保暖的羽绒填充物购买,花的是不菲的价钱。但有消费者剪开了新买的高价羽绒服,原本满心期待的蓬松羽绒不见踪影,塞满的只有稀疏、劣质的飞丝甚至是化纤棉。商家这般以次充好,无异于明火执仗的抢劫,夺走的是消费者的钱财,寒掉的是大众对市场的信任。这背后,是部分不良商家被暴利蒙蔽双眼,全然不顾商业基本道德,抛弃诚信经营理念,在成本与利润的天平上疯狂倾斜向后者,用欺诈手段在短时间内“充实腰包”的卑劣行径。
羽绒服里的羽绒到哪里去了?首先,生产环节就已经是“千疮百孔”了,生产原料把控不严,劣质原料混入,一些小作坊毫无品控,只图低价揽客;加工过程中,厂家偷工减料,本该足量填充的羽绒被层层克扣。在流通领域同样是“病”得不轻,部分经销商明知货品有假,为利纵容,品牌商监管缺失,任由劣质产品贴上自家标签流向市场;线上电商平台虚假宣传泛滥,“90%白鸭绒”实际含量少得可怜,买家秀与卖家秀天差地别;线下实体店铺也不乏挂羊头卖狗肉之事,模特身上“羽绒饱满”,到手实物却“空空如也”。
笔者认为,监管不能总是事后诸葛亮。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强化日常抽检频次与力度,从原料到成品,全链条彻查;提高违规成本,一旦查实,重罚到商家不敢再犯,吊销执照、高额罚金让欺诈者肉疼。行业协会别当摆设,制定严苛标准,定期查核企业,督促自律,对违规成员公开曝光、行业除名。消费者也别忍气吞声,遭遇欺诈积极维权,用差评、投诉、起诉让不良商家无处遁形。媒体更应多曝光“羽绒黑幕”,为大众甄别优劣,让阳光照亮市场角落。
羽绒服不只是衣物, 更是商家与消费者信任连接的载体。只有找回羽绒、寻回诚信,寒冬里市场才有温暖,消费才有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