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着年就到了跟前。空气里已飘动着年的味道,家家户户都挂起了香肠腊肉。再过些日子,院子里就会被红红的灯笼、绚丽的花灯装饰一新。
小时候,到了腊八这天,妈妈定要煮上一锅香香的腊八粥。从吃腊八粥的那天起,我们小孩子就掰着手指头盼过年。街上已有了过年的气氛,有卖春联、中国结、吉祥物等的。
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小街上、村落里就到处都有人叫卖起灶糖来。各家各户都会买上一些这种用麦芽糖裹着芝麻、花生碎做成的灶糖。我们小孩子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妈妈身后,眼馋那糖块,不过也明白糖块只有等到腊月二十三才能吃到。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祭灶的日子,人们习惯性地把这天称作小年。从这天开始,人们便为迎接过年真正地忙活开了。小年这天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记得儿时,腊月二十三一大早,我家的大扫除就开始了。爸爸找来一些带叶的竹枝绑在长长的竹杆上,高举着竹杆满屋子地扫起来。我们叫“扫扬尘”,把一些高处平时打扫不到的蜘蛛网等都清理一遍,房顶、房梁、墙壁,那陈年的蛛网、尘土,被一一清扫到地上。妈妈则烧上一大锅水,忙活着扫地、擦灰……所有的家具、器具都得一一擦个遍。我跟在妈妈身边,也拿块小毛巾左擦一下,右擦一下,想着赶快打扫完,就可以祭灶了,祭完灶就有糖吃了。
晚饭时,一副爸爸亲手写的对联早贴在了灶头的墙上。香甜的灶糖也都用碟子盛着摆放在灶台上。我们小孩子在院子里点燃鞭炮,一根点燃的冒着红火星的香是最佳的引火器,导火索“哧哧哧”冒一阵火花,鞭炮便“噼里啪啦”闪着火花,发出欢快的声音,伴着炮声完成对灶神爷的恭送。
现如今过小年,就更是年味浓浓。从2002年起,每年的绵竹年画节开幕式就在这一天举行,巡游表演将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报春、游春、打春”的经典场景生动立体地再现于大家眼前。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一睹绵竹民间迎春习俗的盛况。
从小年开始,便进入了过年倒计时,每一天似乎都在为过年而忙碌,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大年三十,在外的亲人回家来,大红的春联贴上门,红红的灯笼挂起来,漂亮的年画贴上墙,崭新的衣服穿上身,喜庆的爆竹燃起来,家家户户飘出诱人的饭菜香气,亲人相聚在大年三十,吃上一顿团年饭,说说家常话……无不透着快乐、祥和、幸福的年味。
如今的年自然与儿时的年有相同又有不同。不仅有亲人团聚的喜悦和温情,有传统的传递,还有更多的美食和丰富多彩的庆祝形式。大年三十晚的春晚和各式烟花;大年初一的外出祈福;过年期间也可以到年画村、年俗村走走看看,亲身体验绘制年画的乐趣;或与亲友漫步于城中老街,在冬日的阳光下沏一杯香茗,看一场戏台上的川剧表演……从小年到正月十五,总有醇厚的年味相伴。
有人问:年味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它是我们平淡生活中一年一度最具仪式感、最有滋味、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年味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还有和情境相互作用的心境。年味,在满怀期盼的归途中、在红红的春联上、在高高兴兴准备年货的过程中、在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唠嗑里、在大年三十的团圆饭桌上、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里、在孩子们的新衣新帽上、在迎风高飞的风筝上……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也正是有了这些风俗习惯,才让春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