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口香甜,从“东坡”吃到现在 Hello!“专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女警官二○二四年度川渝地区重要考古发现公布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71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1-17

这一口香甜,从“东坡”吃到现在

——体验三苏龙眼酥 

刘聪 实习记者 谭悦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提到眉山,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北宋文坛那颗“最闪亮的星”苏东坡和他那些冠绝古今的诗词华章。在眉山,5岁的孩子都会吟诵他的诗;店铺的招牌一大半与他的名字有关。1月9日,正值东坡先生988岁寿诞第二日,记者赶往眉山,探寻一道传闻中让东坡先生觉得“好吃到哭”的点心---龙眼酥的“前世今生”。

王跃中指导记者打皮、打酥

王跃中炸制龙眼酥

油炸龙眼酥

美丽传说,让龙眼酥承载更多美好

眉山市东坡区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及祠堂三苏祠所在地,也是四川省级非遗三苏龙眼酥的产地。在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苏轼兄弟俩和龙眼酥的美丽传说。

北宋年间,时逢中秋家宴,三苏祠内苏母程夫人在案板上摆满面粉、井水、油酥、瓜果等,让大家制作点心。弟弟苏辙选择用水和面,此时,调皮的苏轼则是一心想着要做和弟弟不一样的食物,于是,他就在面粉里放入油酥,并高声宣布自己和的面最好吃。苏辙见状自是不依,兄弟二人的高声争执,引来了母亲程夫人。程夫人见兄弟俩争得面红耳赤,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将他们兄弟二人的面团揉在一起,加入芝麻和白糖,卷成圆形放入油锅中浸炸。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种不同的面团在油锅中立即起酥,呈一圈圈千层状。程夫人也以此告诫兄弟二人,要像这两种面团形成的饼一样相互团结、相互包容。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一句东坡先生的吟咏,记载了龙眼酥最早的样子。后来,眉山人民根据诗文描述,揣摩个中滋味,创造出眉山特色点心龙眼酥。龙眼酥色泽金黄,形似龙眼,底部圆实,表面螺纹卷曲、千层重叠。

手工制作,沉浸式感受可以吃的“非遗”

想要学习制作正宗的龙眼酥,匠人宗师自是必不可少。在三苏祠对面的三苏龙眼酥销售门店内,记者见到了眉山龙眼酥的制作大师---王跃中。

王跃中,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食品厂厂长,龙眼酥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83年,15岁的王跃中,进入原眉山县国营糖果厂从事食品生产工作。但当时,相较于龙眼酥的逐渐流行,其他糖果、饼干的生产发展却日渐艰难。糖果厂解体后,1999年王跃中接手,将厂名变更为“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食品厂”,并出任厂长,而后集中精力专攻龙眼酥的制作。他拜师学艺,不断精进自己的制作技法,直至精通龙眼酥制作的全部工艺;又潜心研究,自主开发新品种,将龙眼酥由原先单一的芝麻口味,发展出现在的椒盐、玫瑰、绿豆、豆沙、水果、火腿、肉松、金钩、泡菜等十余种口味。此时,王师傅已站在案板前,准备向记者传授技法。案板上摆放的一白一黄两种面团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些是用不同比例的油、水揉制而成的面团,白一点的面团用来做皮,黄一点的用来做酥,再包上不同口味的馅儿就是一枚龙眼酥。”王师傅解释道。

听着倒是不难,咱们撸起袖子就开干。制作龙眼酥的第一步:打皮、打酥。这一步需把做皮和做酥的两种面团反复揉捏,让面团筋道。要说面团怎样才算筋道,王师傅回答:“需要做到‘三光’,即面团光、手掌光、案板光。面团表面光滑,手掌和案板干净得不沾一点面屑,就说明这个面团揉好了。”听着师傅的解说,不禁感叹:揉面不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打皮和打酥完成后,开始第二步:下剂子。将两种面团揉搓成长条状,再根据拟制龙眼酥的大小,将“面条”揪成一块块相同大小的剂子。这在师傅手中简单的一小步,却成了记者实操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师傅的操作是:手起面团落,面不拉扯、不粘连,揪下的剂子大小均匀;记者的操作结果是:手过面“拉扯”,“面断丝还连”。当记者悄悄询问师傅“扯面”诀窍时,他说:“下剂子时,需两手虎口对虎口,快速发力。”接着补充道:“练好这一步起码需要半年。”在王师傅的帮助下,开始了第三步:擀皮。用油水面团包住油酥面团,再将面团压扁,擀成约0.2厘米厚、40厘米长的长条,最后对折、卷成卷后从中间剖开。王师傅说:“擀皮过程中只有出力均匀,才能使成型的一层层酥皮厚度均匀。”可无论怎么精心擀制,总是做不到王师傅口中的“厚度均匀”。“要做到力道均匀,至少需2至3年的练习。”王师傅宽慰记者。第四步:包馅。只见师傅将面卷压扁,再将一大块馅料轻巧地包入其中。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对记者来说最简单的一步---大块馅料不好包,可以包小块的。快速包好馅后,就到了最后一步:油炸。猪油烧至150摄氏度方是和龙眼酥生坯相遇的最佳时机,将生坯整个浸没入油,3分钟后,生坯便化做金黄色,外表皮层层起酥。将其捞出,油滴还在炸好的酥皮上翩翩起舞,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

传承千年,是美味点心更是眉山文化

新鲜出炉的龙眼酥味道如何?轻轻咬上一口,酥皮瞬间在齿间崩裂,发出“咔嚓”的声响,听音便知其酥脆,酥皮入口即化,紧接着,酥皮的香酥气裹挟着黑芝麻质朴的香甜汹涌而来,迅速弥漫整个口腔。

“我的顾客基本是眉山本地人,都是老买主,他们了解我们的品质,与我们相互信任。”王师傅说,“龙眼酥对原料的要求极高,品质好不好,一吃就知道。”在三苏龙眼酥的售卖门店,还能现场看到龙眼酥制作的全过程,在记者学做龙眼酥的过程中,就有不少顾客驻足观看。

为了让龙眼酥这款传统的非遗点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王跃中就在低脂低糖上下功夫,还引入烤箱烤制的方式,“烤箱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的油量,做了几十年的龙眼酥,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这里断了,只有符合现代健康的消费观念,才能让传统的龙眼酥一直传下去。”在王跃中的带领下,三苏食品厂不断发展壮大,正式职工由原来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5人,2023年销售额达到240万元。

时至今日,龙眼酥之于眉山,已不仅仅是一道美味点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团圆、美好。逢年过节时,阖家围坐,摆上一盘龙眼酥,欢声笑语中,传递出的是来自家人的温暖;走亲访友时,带上几盒龙眼酥,用它的美好寓意为亲朋好友送上最真挚的祝福,难道这不是独属于眉山的浪漫?

岁月匆匆,小小龙眼酥跨越历史而来,用甜蜜滋味慰藉着一代又一代眉山人,也吸引着八方食客慕名前来,品味独树一帜的酥脆香醇,感受这份来自东坡故里的甜蜜美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