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创伤是由同理心引起的创伤体验,即人们虽然没有亲历创伤事件,但通过看、听、读相关新闻报道或讨论该事件等方式,间接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下,出于对他人遭受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产生了仿佛亲历现场的创伤反应。
人们普遍认为,当灾难发生时,只有亲身经历灾难的人才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之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仅仅是看与灾难相关的报道,人们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事件,或受到死亡、重伤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心理与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如下3种。其一是闯入性症状,患者常做噩梦、大脑会出现创伤场景,同时伴有严重的应激生理反应,如手抖、心跳加速等;其二是回避性症状,患者长期或持续地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无法回忆创伤细节;其三是警觉性增高症状,患者会出现过度警觉、惊恐反应,并伴随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等。
那么,为何看灾难报道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这是因为出现了替代性创伤。心理学家麦卡恩和皮尔曼于1990年提出了替代性创伤的概念,用于描述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求助者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创伤性体验。
这一概念最初多指向帮助他人的专业人员,如警察、消防员、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后来学者又拓展了替代性创伤的定义:由同理心引起的创伤体验,即人们虽然没有亲历创伤事件,但通过看、听、读相关新闻报道或讨论该事件等方式,间接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下,出于对他人遭受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产生了仿佛亲历现场的创伤反应。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自己出现类似心理问题呢?
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的人群通常有这些特质:曾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敏感脆弱、认知消极悲观、同理心强、易受暗示、有拯救者情结……如果已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饮食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就要主动拒绝和屏蔽与灾难有关的信息,这是对自己最有效的保护。
为避免出现替代性创伤,我们要有适度的抽离心态,提醒自己不要过度沉浸于悲痛之中。此外,人们还要有社会支持系统,有家人和朋友的相互陪伴与支持。
最后要说的是,替代性创伤这一现象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深处最纯朴的善良。同时,也要提醒人们,要适当抽离出来、照顾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照顾、帮助他人。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