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解时光漫思烧苞谷里的童年与乡愁一座桥相如故里行梅花迎春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9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21

相如故里行

李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相如故城一隅 资料图

伴着多情的阳光,缓缓行走在蓬安新打造的相如故城。放眼四望,高楼林立、古木参天、古韵悠然,连时光也变得缱绻。

跨进相如故城,牌坊上“司马相如故里”六个金黄的大字,带着古朴神韵扑面而来。我仿佛跨越到两千年前,邂逅了少年灵气的司马相如。只见他长发飘飘,衣袖飞舞,豪气冲天。一座城因一个人而出名,如苏轼之于眉山、李白之于江油、落下闳之于阆中,足见其地位的不同凡响。

故城仿照当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造而成。木式结构的老屋还是当年风貌,呈现出历史的辉煌。门口两棵相互依偎的情侣树,像戈、像剑、像戟,挺拔高耸,直插云霄。每一阵风过,都互相致意。正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彼此相携、彼此温暖、彼此成就。

相传司马相如为了和卓文君成就一段美好姻缘,颇费了一番心机。有一次,司马相如应卓文君父亲王吉宴请。酒至正酣,王吉把一张琴放在司马相如面前说道:“我听说长卿琴技高超,希望能为大家弹奏一曲,以酒助兴。”司马相如知道卓文君在屏风后偷听,特意弹奏了一曲《凤求凰》。

一曲《凤求凰》,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黄果树之于古城的寓意,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动人的爱情故事,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浪漫。

筑土为城,互易为市。远远望去,城楼高大恢弘,一宽一窄两层屋檐,四角翘起,像是戴着一顶巨大的官帽。在古代,“文明”二字最早见于《周易》,后来经由卦象演绎,“文明”的含义更深一层。周天柱任蓬州知州时,将南门凤山更名为“文明”,表达了他要像古圣先贤一样,勤勉敬业、施恩于民、 造福一方的为政理想。望着城门上看似普通的“文明”二字,我对周天柱“内正其心,外正其容。”的处事哲学肃然起敬。

相如故城其他三个城门也有深刻的含义。东门“紫气”以前叫蓬莱,寄寓着祥瑞征兆;西门“涌金”以前叫龙溪,寄寓百业兴旺、财源广进;北门“真武”以前叫五马,寄托了情系苍生,心有百姓的大爱至善情怀。由此看来,城市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一方文明的坐标。

来到故城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展示着自东汉以来各个朝代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大事件、文化生活、涉猎、游戏等活动,还有汉砖、兵器等实物展示。 墙壁大屏上,循环播放着故城历史保护遗迹的范围和打造等情况。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司马相如奉使西南、打通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和他在音乐、诗词歌赋等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一本书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司马相如就是这样一部活的发展史,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 “玉环书院”。“读书论世”四个遒劲大字横跨大殿屋梁,我想,这应该是司马相如心怀天下的座右铭吧。在这间书院里,司马相如曾一气呵成,写下了名扬天下的《子虚赋》。走累了,步入文化小院歇息。一杯清新的绿茶,洗去了一身疲惫。

夕阳西下,我即将离开故城。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望,在一片高楼古木的掩映下,她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佳人,纵然都市的喧嚣遮蔽了她倾世的容颜,却掩不住那份与生俱来的高贵典雅,在岁月流转间愈发从容。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