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接过医生开出的检查单,看到“核医学”三个字,很多患者常会感到陌生,甚至还有一丝隐隐的恐惧不安,担心辐射、害怕危险。
其实,核医学和大家担心的“核”---核辐射、核爆炸、核泄漏,完全不是一回事。针对核医学科PET/CT检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医师雒瑾就相关知识进行科普,揭开核医学科PET/CT的神秘面纱。

PET/CT 是什么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在它的衰变过程中可以发射出α、β、γ三种射线,通过精密计算和严密管理,将这些放射性物质的能量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解决问题”,是一门诊疗一体化的学科。
医生们就依据这些特性,掐着时间点安排检查、治疗,让放射性同位素在最恰当的瞬间发挥威力。
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核医学“探测器”是PET/CT。PET/CT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检查。PET/CT= PET+CT,由两部分PET图像和CT图像组合而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先有功能代谢的改变,才有解剖结构的异常,影像检查是最为常规和重要的检查手段。大家都比较熟知的CT,全称是“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可以精确定位病灶并显示其形态结构。
PET/CT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是18F-FDG,可以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分期、疗效评估、预后评价等“一站式服务”。
除18F-FDG外,核医学还有一些特异性更强的放射性药物用于各种各样的疾病,如68Ga-或18F-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用于前列腺癌,18F-FES(雌激素类似物)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68Ga-DOTATATE(生长抑素类似物)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PET/CT 辐射量有多大
核医学利用的核技术,与核武器爆炸那种狂暴能量完全是两码事。
核医学所涉及到的一丝一毫放射性剂量,都是在极其严苛的管控体系下运作的,说是被装进了“安全保险箱”也不为过。
核医学检查辐射源于口服或注射的放射性药物,我们常用的这些药物,都具有半衰期短、代谢快的特点,24小时后体内基本不会残留放射性,更不会产生毒副作用。
比如,18F虽然射线能量稍高,为0.51MeV,但其半衰期仅109分钟。即使检查后与家人、医护人员接触,也不会造成辐射威胁。
其实,日常生活中射线辐射无处不在,比如手机信号塔、微波炉等设备都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一次普通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甚至比我们一趟长途飞行中所受的辐射剂量还要低。
只要科学操作、正确认识,完全不用担心检查带来的风险。
PET/CT 的临床应用
目前,PET/CT作为一项高端影像学检查,并不建议用其对普通人进行防癌筛查。对于疑诊肿瘤患者,建议先利用实验室检查、X线、超声、CT、MRI等手段进行初步的诊断。对于下述一些情况的患者,符合PET/CT检查适应症,建议做此项检查。
一是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者。
短时间内体重急剧下降往往是癌症第一信号。如果不运动不减肥,体重却莫名下降10%,应该及时就医排查肿瘤。患者排除了糖尿病、甲亢等导致体重明显下降的疾病后,要进行PET/CT显像除外恶性肿瘤。
二是不明原因发热。
因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可能是淋巴癌等癌性病症的征兆,常规检查查不到发热原因、患者发热不能用炎症等良性疾病解释时,医生建议做PET/CT显像查找发热原因。PET/CT显像可帮助26%-75%不明原因发热者找到发热原因,灵敏度高达85%-100%。
三是原发病灶以及转移灶。
一些肿瘤的患者寻找原发病灶以及转移灶,通常医生会建议做全身PET/CT检查。比如说肺癌,肝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胆囊癌,乳腺癌,肾癌,膀胱癌,男女生殖系统的肿瘤。
四是定位癫痫灶。
癫痫的治疗是世界十大医疗难题之一,难就难在致痫灶的准确定位,而PET/CT检查能对癫痫灶准确定位。经PET/CT的引导,采用X-刀或γ-刀治疗,可以收到不错的治疗效果。同时PET/CT也是诊断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独特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