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患儿心中的“知心姐姐”“焊”出温度 拼出态度巷道,在他的脚下不断延伸吹响创新攻关的“集结号”支撑  药品说明书,爱你大不易,咋整?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2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01

家长和患儿心中的“知心姐姐”

——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消化内科病区护士长杨珂莹

记者邓霞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珂莹正在学习

3月的成都,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走进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消化内科病区,总能看到护士长杨珂莹如春日暖阳般的身影,熟悉而亲切。

自1995年进入护理这一行起,杨珂莹便将满腔热情倾注于此,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专业,成为了患儿、家长以及团队成员心中的“知心姐姐”,备受喜爱。

“我喜欢小孩子,看到他们那种活泼可爱,天真的样子,就是说不出的喜爱,实际上最开始想当老师,这样可以经常和孩子们相处,但后来却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卫校,最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杨珂莹回忆到自己走上这条道路的缘由。

自踏入护理行业以来,杨珂莹的职业生涯可谓是一路跨越。她先后在急诊、儿童重症监护、儿童外科、小儿心脏外科等科室工作,最终定格在儿童消化内科。在众多经历中,她特别提及了儿童消化内科与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这两段时光。前者是她任职最久的科室,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后者则给予她巨大的成长与历练。

杨珂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在热爱的基础上进行历练,也有了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PICU是一个将父母与患儿隔绝开来的地方,我们在岗时,就成了患儿们的临时妈妈,在进行专业护理的同时,也要用足够的耐心去照护他们。在这里时,我们是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面对患儿的恐惧,减少家长的担心。”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当杨珂莹一步步转换岗位时,也凭借着专业和亲和力,赢得了更多家长和患儿发自内心的信赖。

来到儿童消化内科后,杨珂莹面临新的考验。这里的患儿常常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家长们需要应对诸如居家护理、管道维护以及长期营养支持等复杂问题。因此,她不仅需要运用专业知识来协助这些患儿及其家庭,更需要以无比的耐心来帮助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护理难关。在病区查房时,她总是温柔地哄着那些小患儿,倾听家长的困扰与疑虑,并日复一日地陪伴他们直至出院。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那些需要长期家庭护理的小患儿,杨珂莹发起成立了家庭营养小组,并建立了微信群。在这个群里,科室的医生和护士们齐心协力,力求为家长们提供及时的解答,解决诸如营养管堵塞、鼻饲管道维护等问题,从而减轻了家长和患儿的负担。患儿家长们对此感激不已。

为了让每一个护士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她常常会根据每个人的擅长和特点给团队成员安排工作,“团队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角色,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刚进来工作可能不熟悉临床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护士做科研也存在短板,有的人性格直爽敢于谏言就很适合质控岗位,有的人擅长沟通且心细适合做团队的总务‘大管家’……我们充分利用大家性格和思维方式上的长处,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服务优质的护理团队。”在杨珂莹的管理与凝聚下,儿童消化内科护理团队里,凝聚了一群既能一起欢笑,也极具战斗力的姐妹。

“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就像那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走过30年的护理路,杨珂莹始终坚信团队的潜力,并相信凭借着这份热爱,可以让护理事业为更多孩子和家庭带来安慰和希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