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石高速得妥特大桥顶推施工现场 蜀道集团供图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我省高速建设如火如荼,拼劲十足。
在川西地区的高山峡谷间,西香高速泸沽湖特大桥和泸石高速得妥特大桥建设,均取得重大突破。我省建筑职工凭借一系列创新技术,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建设之路。
混凝土里装“弹簧” “棱台形”承台不一般
在混凝土里安装“弹簧”?这是在西香高速泸沽湖特大桥的建设中用到的先进技术,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3月29日,当阳光洒向凉山州盐源县的群山时,泸沽湖特大桥香格里拉岸的施工现场,早已响起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记者看到,眼前的混凝土结构体呈现出上窄下宽的“棱台形”,钢筋骨架如森林般矗立在山坡上。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精准注入,桥梁两岸的承台浇筑全部完成,施工建设进入新阶段。
“这个‘棱台形’设计可不简单!”蜀道集团四川路桥大桥分公司项目经理柏国胜指着9米高的承台告诉记者,“泸沽湖特大桥为主跨1680米的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这样设计的承台既能稳稳托起近300米高的索塔,又比传统结构节省混凝土用量,还能降低桥梁结构被地震破坏的风险。承台内部预埋了高强低松弛钢绞线,这种预应力技术就像给混凝土装上了‘弹簧’。当承台承受万吨级荷载时,预应力技术能让它自动调节受力,始终保持稳定形态。”
但是,承台结构特殊、混凝土浇筑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水热化控制要求高等问题,也给建设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建设者们不仅采用高强度的混凝土分四层进行浇筑,还在BIM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
“相较于传统的自动定时温度监测仪,这套系统不仅能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还能自动调控冷却水管流量,将数据可视化,从而精准控制进出水温度。”技术人员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通过这套系统,我们实现了混凝土浇筑的‘全透明施工’,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
空中“拼积木” 顶推落位零误差
同样将创新技术应用于建设中的还有泸石高速。3月31日,泸石高速得妥特大桥双幅贯通,桥梁宛如一条银色长龙,横跨大渡河两岸。
得妥特大桥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境内,全长1518.5米。桥位紧邻古滑坡体,面临地震烈度8度、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等建设难题。
为克服大渡河不具备水运条件的限制,项目团队采用步履式同步顶推技术。
“这就像在空中‘拼积木’,每一步都要算准风力、温度和结构变形。”四川路桥交建集团桥梁分公司泸石TJ4项目经理陈甫君介绍道。
项目团队把长638米、重7600吨的钢箱梁,通过24组全自动数控千斤顶及传感器,在约20层楼高的空中,以毫米级精度顺利完成顶推。“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实现了在复杂风场环境、有限作业空间下的大跨度、大吨位钢箱梁落位的零误差安装,也刷新了国内山区钢混组合梁单跨顶推长度新纪录。”陈甫君说。
记者远远望去,大桥下是滚滚东流的河水。在深水区打桩建桥墩,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泥浆渗漏和桩孔歪斜的问题。为此,项目团队给桩基套上了“双层防护套管”。对此,陈甫君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好比给潜水员套了两层防护服,既能防止泥浆渗漏,又能确保桩基的垂直度。”
更令人称奇的是施工团队的“空间魔法”。项目团队巧妙地利用已建好的引桥桥墩,搭起50米高的临时工作台,一举解决施工空间不足、大型设备无处安放的难题,既提高了深水桩基成孔率,又减少了高流速水中桩基中心偏位。
截至目前,泸石高速公路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均完成90%以上。项目全线建成通车后,泸定至石棉的3小时路程将缩短至约1小时,两地生活圈将迈入“1小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