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职工力量“微专业”要与“新职业”无缝对接乐山市召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南充启动“东西协作工会情·双向奔赴怡身心”区域协作交流活动甘孜州总工会举办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成都新津区巾帼劳模工匠宣讲暨2025年女职工系列阅读活动启幕赤水河左岸的制茶比赛广元昭化区总工会开展巾帼劳模宣讲活动泸州泸县总工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绵阳江油市2025年春季职工业余培训班开班宜宾筠连县总工会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内江隆昌市总工会到泸州泸县总工会座谈交流德阳经开区总工会开展女职工素质提升流动课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职工力量
>>  “微专业”要与“新职业”无缝对接
>>  乐山市召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
>>  南充启动“东西协作工会情·双向奔赴怡身心”区域协作交流活动
>>  甘孜州总工会举办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
>>  成都新津区巾帼劳模工匠宣讲暨2025年女职工系列阅读活动启幕
>>  赤水河左岸的制茶比赛
>>  广元昭化区总工会开展巾帼劳模宣讲活动
>>  泸州泸县总工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绵阳江油市2025年春季职工业余培训班开班
>>  宜宾筠连县总工会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  内江隆昌市总工会到泸州泸县总工会座谈交流
>>  德阳经开区总工会开展女职工素质提升流动课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30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08

“微专业”要与“新职业”无缝对接

凉山廖德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微专业”香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纷纷新增微专业。这些课程多是面向本科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虽不单独授予学位,但靠着实用性强,助力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微专业”吃香,得益于专业与市场的高度相洽。“微专业”通过灵活、精准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弥补了传统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让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即可精准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具体岗位,通过“微专业”的加持,能够直接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微专业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能灵活对接市场需求。微专业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为特点,聚焦急需紧缺型(如人工智能、5G)、应用技能型(如传感器与物联网)和交叉复合型(如AI+X)领域,快速响应新兴产业和技术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弥补传统专业培养周期长、调整滞后的不足,注重实操性和应用性,与主修专业形成互补。有网友调侃农大毕业生“能搞学术研究,也能种田耕地”,其实正中此意。三是降低了学习门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微专业通常不设严格入学限制,课程周期短,学生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灵活方式完成学习。四是推动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微专业促进了高校学科融合和创新专业,实现从微专业到新专业的跨越。

但从目前来看,“微专业”同样面临着挑战。首先是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保障的问题。微专业必须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高校需要解决课程设计仓促、师资力量不足等影响学习成效的问题。其次是微专业属于非学历教育,结业证书未纳入国家学历体系,部分用人单位对其认可度有限,需要与企业建立信任机制,与市场进一步磨合。

可以看到,“微专业”是应市场需要而生,应时代潮流而变。笔者认为,其长远发展仍需在质量保障、社会认可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优化。在“微专业”发展上,应当鼓励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企业相关专业人士与高校联合授课,甚至到厂区开展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教育部提出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自主开发培训资源,支持高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协同,深化校企对接合作。这一要求,正契合“微专业”当前的痛点难点,也是“微专业”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