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日前出台,标志着我省工会组织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探索中迈出关键一步。
这一制度设计不仅直击基层工会“无人办事、无力办事”的痛点,更以系统性思维破解队伍建设难题,为工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制度支撑,给出了四川方案,“含金量”十足。相当时间以来,队伍稳定性差、职业前景模糊是制约工会社工发展的瓶颈。《办法》有的放矢,明确了招聘录用、主要职责、工资福利、培训培养、考核奖惩以及解聘的具体规则,织牢织密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同时畅通发展渠道,为工会社工成长成才铺就道路,设置绿灯,保驾护航。
《办法》通过“三维支撑体系”重塑职业生态:经济维度上,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奖励+持证津贴”的薪酬结构,与本地区相关领域社会工作者工资水平相当;发展维度上,岗位等级制度构建职业发展通道,“积分制”晋升通道将工作年限、考核成绩、职业资格转化为可量化的“成长值”;价值维度上,明确优秀社工可推荐担任基层工会领导职务,让职业发展从“玻璃天花板”变为“透明阶梯”,使工会社工从“流动水”变成“蓄水池”。
这项制度的出台也给在岗的工会社会工作者吃了颗“定心丸”。《办法》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培养机制:借“帮带制”“顶岗锻炼”促进经验传承,形成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完整链条。从“临时工”转变为“养成系”优秀工会干部储备人才,工会社会工作者有了向上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更能激发其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增进他们对工会组织的归属感,大大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使命认同,从而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为这项制度拍手叫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改革的成色取决于落实。随着《办法》的深入推进,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会社工队伍必将激活基层工会的“末梢神经”,使工会成为多元共治的重要力量。这场以制度创新撬动的工会改革,不仅关乎千万劳动者的获得感,更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探路破题。
当更多“工会蓝”穿梭在车间楼宇、奔忙于街头巷尾时,新时代“职工之家”的温暖图景必将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