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将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措施即接即办,让职工维权少跑路悉心调解 十多年的货款纠纷终于了结外卖骑手“五险一金”迎来利好,成本如何分担?送法到职工群众身边职工仲裁用人单位确认10年劳动关系,是否受仲裁时效限制?警惕“帮忙转账”陷阱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6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1

悉心调解 十多年的货款纠纷终于了结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 (王芝林记者向晓文)“十年前的货款纠纷,今天终于了结了!”5月14日中午,在宜宾市屏山法院龙华法庭的电子屏幕上,被告伍某通过“云上法庭”系统向原告薛某、 杨某完成24000元转账后,各方当事人望着彼此斑白的双鬓相视而笑。这场持续十余年的买卖合同纠纷,在龙华法庭承办法官蒋唯的悉心调解下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2014年,薛某、杨某向经营木材生意的伍某支付5万元预付款订购货物。后因货物交付问题产生纠纷,薛某、杨某仅收到价值1.6万元的货物,剩余3.4万元的货物未收到,而薛某、杨某将3.4万元的货款转给了伍某,而伍某坚持剩余货物已通过中间人交付。十年来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日渐加深。从以前的友好生意伙伴,到拒绝接听对方电话……受理该案后,蒋唯法官仔细梳理数十页泛黄的交易凭证,发现关键中间人早已失联,双方各执一词,案件陷入“事实查明难、证据固定难”的困境。

“不能让陈年旧账成为群众的心结。”蒋唯法官创新采用“三步调解法”:先通过类案检索展示相似判例,用可视化方式释明法律后果;再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用“背对背调解”化解对立情绪;最后借助“云上法庭”突破时空限制,让身处异地的当事人实时对话。

在和原被告双方电话沟通60余次后,原告的心结逐渐解开,被告也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最后同意法官的调解方案,经过承办法官与双方多次电话沟通协调,最终同意各自按照相应的比例分担3.4万元货物损失,伍某同意当庭支付剩余货款,薛某、杨某也自愿放弃利息主张,双方跨越十年的心结在云端消融。

“当年订货时我头发还乌黑呢,现在孩子们都成家了,我头发也白了不少了。”视频连线中,薛某和杨某的感慨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我心里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希望该案各方当事人以后还能继续进行生意合作,我们要继续秉持‘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让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既彰显法治力度,又传递司法温度。”蒋法官在办案手记中写道。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