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下那双敏锐的眼睛这个班组有点“牛”从煤海到田野,用心点亮驻村振兴路点亮心灯的人铁火舞者你从拉布布的热销里看到什么?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9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3

安全帽下那双敏锐的眼睛

——记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安全员杨鸿宇

实习记者张海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鸿宇对工地进行安全检查 受访者供图

6月的成都,热闹依旧。当晨光初现时,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安全员杨鸿宇已经开始了他一天的安全巡查。安全帽下那双敏锐的眼睛,如同雷达般扫视着每一个作业面,每一处细节。今年是他作为安全员的第14个年头,也是他用专业与责任守护工人生命安全的5000多个日日夜夜。

14年如一日的坚守

2011年,刚大学毕业的杨鸿宇怀着青春的热忱踏入了建筑安全管理这个行业。那时的他,对安全员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管管安全帽、管管违章”的表面认知上。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他逐渐领悟到这份职业的深层内涵,这一干便是14年。 “安全员要具备专业的能力,要对现场进行隐患排查,把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规避掉。”杨鸿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总结道。

14年的坚守,让杨鸿宇从一个基层管理者,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他的工作范围也从最初的机械管理,扩展到人员安全教育培训、风险辨识与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与演练等多个专业领域。

采访时,杨鸿宇在回忆起2013年的一个午后时,仍感到胆战心惊。当天,杨鸿宇像往常一样在工地上进行安全巡查,当他的目光落在一台正在吊运材料的塔机上时,出于职业的敏感,他马上察觉到了异常---塔机的摆幅过大,晃动幅度远超正常范围。“所有的安全员,都应该具备专业的敏锐性。我立即下令暂停塔机作业。”杨鸿宇的语气中依然带着当时的紧张感。

随即,杨鸿宇爬上塔机进行细致检查---果然,最上面一道附着杆的预埋螺栓已经松动脱落,这个看似微小的零件问题,却可能导致整台塔机倒塌的重大事故出现。“我立刻上报项目经理,通知租赁单位进场整改,经过全面排查和验收合格后才重新投入使用。”从发现问题到采取有效措施,杨鸿宇只用了短短一个小时。这看似普通的一小时,却避免了一起塔机倒塌事故的发生。

与时俱进的安全管理

进入智能化时代,杨鸿宇见证并参与了建筑安全管理的数字化变革。从过去的“人盯人”模式,到现在的智能监控加数据分析优化管理,AI技术为安全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现在的AI视频监控,可以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违规吸烟等行为,报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杨鸿宇介绍说,目前隐患整改也实现了电子化,所有隐患都将通过手机上传系统,自动跟进整改进度,逾期未整改便会自动通知相关责任人。

这些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以前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巡查完10栋楼,现在通过AI监控画面,杨鸿宇可以迅速锁定重点区域进行针对性管控。“AI技术的运用,提升了我们30%~40%的工作效率,让我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训、演练和深度隐患排查等AI无法替代的工作中。”杨鸿宇感叹道。

14年的安全管理工作,杨鸿宇从未感到单调乏味。“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建筑行业的智能化进程日新月异,我们不能用传统思维进行安全管理,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安全措施。”杨鸿宇认为,一名优秀的安全员必须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夕阳西下,工地渐归宁静时,杨鸿宇仍在进行最后一轮的安全检查。正如他所说:“只要项目上有工人在施工,我们就必须坚守现场。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使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