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老石油的最后一次职业礼赞不破断层终不还决定做了,就要做到最好红装焊将打游戏换来的实习证明,能成为职场的敲门砖吗?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1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3

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

——记2025 年四川省“最美职工”马永强

实习记者张海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工作中的马永强  受访者供图


7月的宜宾,阳光洒满了大地。清晨6时,54岁的马永强准时出现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宜宾市分公司,27年来,这个时间从未改变过。从1998年进入邮政系统成为一名普通投递员,到如今的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四川省最美职工……马永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平凡岗位也能出彩,普通员工也能成才”。

1998年夏天,27岁的马永强怀着对邮政事业的憧憬走上了投递员岗位。当时他写了一篇题为《如何成为一名绿衣天使》的文章,满腔热情地迎接新工作。然而现实比想象更加严峻,“那时的投递工作全靠人力,我的自行车前筐装满了信件,前杠和后夹挂上邮袋,背上背包的总重量超过50公斤。”回忆起初入职场的日子,马永强记忆犹新。

繁重的工作没有击垮马永强,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当年,马永强收到了多个单位的表扬信,第二年被评为“优秀青年”。“我负责100多个单位和客户的邮件投递任务,当时通讯不发达,我就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桥梁,每一份邮件都承载着人们的期待。”马永强说,客户的认可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流动的邮局”。在马永强的创新工作室里,珍藏着一面面锦旗和一封封感谢信,其背后都有温暖的故事。

2000年,两封来自台湾的寻亲信件让马永强困惑,“信件地址只写了‘宜宾羊街’,但宜宾主城区并没有这个地名,一时间让我摸不着头脑。”想到台湾同胞寻亲的迫切心情,马永强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毅然开始寻找收件人。他走街串巷寻找,经过多方查找无果后决定在《宜宾日报·便民服务》栏目登报寻人,最终在李庄找到了收件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来自安徽长丰县的退伍老战士卢学珠。当时他想寻找宜宾战友黄子俊,但只知道名字不知道地址。后来我通过派出所查询,找到了黄子俊的儿子,让两位分别40多年的老战友终于重逢。”马永强回忆说,后来,黄子俊的后代专门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对于马永强来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某位哈尔滨老人想找宜宾的集邮朋友,马永强通过烹饪协会帮他们牵线搭桥;录取通知书地址不详,马永强联系省招办获取准确信息……在一系列查找疑难邮件工作中,马永强提炼总结了“疑难邮件七步查询投递法”,并荣获全国邮政先进工作法三等奖和四川邮政创新成果三等奖,在全国邮政行业推广并成为投递服务标准。

“只有练好业务技能,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马永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突破,用智慧和汗水诠释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他用扎实的技能、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解决了工作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和疑难问题。

“我要带领团队一起进步,从个人优秀到团队优秀。”作为省级技能大师和劳模工匠人才工作室领衔人,马永强发挥技能教练和企业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工作。如今,马永强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培养邮政人才的摇篮,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培养多名技术能手、最美快递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看到年轻人成长起来,比自己获奖还高兴。”马永强说。

在不断精进的道路上,马永强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感动中国邮政十大人物”“四川工匠”“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学雷锋标兵”等70多项荣誉称号,如今获得2025年四川省“最美职工”称号,让他的荣誉簿更添光彩。

“我认为‘最美职工’中的‘最美’,美在坚守、美在奉献、美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如今,年过五旬的马永强依然对工作充满激情,继续在邮政事业中发光发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