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低空经济产业链职工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与优化路径高校辅导员以产教融合助推大学生就业研究与对策    央企工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研究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1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6

四川低空经济产业链职工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与优化路径

——基于工运视角的调研分析

龙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低空文旅等多元场景加速渗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扩容的新引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工队伍。本文立足四川实际,结合工运实践,剖析低空经济产业链职工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探索工会组织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一、四川低空经济职工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四川以成都为核心、绵阳和自贡等地为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起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场景应用的低空经济产业链,职工队伍规模与结构随产业扩张持续优化,工会组织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产业集群带动就业规模稳步扩张

截至2025年6月,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聚集企业300余家,年产值突破150亿元,带动就业超2万人。成都凭借航空工业成飞等龙头企业,形成10千克至吨位级无人机整机制造能力,核心区产业规模达120亿元;绵阳北川通航产业园入驻企业18家,职工总数达32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占比近40%,成为县域经济就业新增长点;自贡航空产业园依托“双跑道”“双空域”优势,吸引16家无人机及通航企业落户,带动就业超千人,其无人机产业集群已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二)工会组织主动服务产业发展

全省各级工会立足“维权服务”基本职责,针对性开展职工队伍建设工作。北川通航产业园工会依托线上服务平台,常态化宣传就业政策与园区动态,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12场,促成1200余名职工入职,并推动园区企业全部建立工会组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自贡航空产业园区总工会整合招聘资源与人才政策,建成100余个基层工会组织,近三年会员评价满意度99%以上,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川渝两地工会联合举办职工无人机应用技能大赛,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二、四川低空经济职工队伍建设的突出挑战

(一)高端人才“引育留”面临三重困境

低空经济的技术密集属性,对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但我省面临“引不来、育不出、留不住”的难题。从“引才”看,核心领域本地供给严重不足,乐山高新区总工会调研显示,材料研发、AI飞控系统等关键岗位本地人才供给率不足20%,光启技术106基地芯片设计岗位空缺率长期维持在30%左右。从“育才”看,企业内部高层次人才占比偏低,夹江县四川新万兴碳纤维公司770名职工中,高级工程师仅4人,高层次技术人才占比仅6.25%,难以支撑技术攻关。从“留才”看,区域人才流失问题突出,西南科技大学2023届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生中74%流向深圳等沿海地区,四川泛美航空定向培养的10名设计师仅3人履约。

(二)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成为制约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关键瓶颈。一方面,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专业教材以多旋翼基础操控为主,对垂直起降(VTOL)、氢能动力等新技术应用场景的教学内容占比不足10%。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专业年培养规模约200人,但成都龙泉驿区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中仅30%掌握工业级无人机运维、低空交通管制等实操技能,无人机物流调度、低空数据分析等产业急需技能未纳入常规教学,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开展二次培训。另一方面,校企合作“重签约、轻落实”。北川通航产业园十余家企业反映,部分院校虽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订单式培养等核心环节推进缓慢,“学校教的用不上,企业要的学不到”的矛盾突出。

(三)职业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制约发展

低空经济培训市场的无序扩张,严重影响职工技能提升的实效。一是虚假宣传误导从业者。绵阳某培训机构以“零基础一月拿证”“包就业”为噱头,收取学员1.2万元“就业套餐费”,最终仅提供3天企业实习机会;部分机构向结业学员推送快递公司联系方式,投递后均被告知无用人需求,损害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为压缩成本,多数机构过度侧重基础飞行操作,忽视复杂场景技能教学。调查显示,绵阳70%以上的无人机培训机构中,复杂气象条件飞行、丘陵地形作业等关键课时占比较少,成都彭州市72%的飞手缺乏极端天气作业能力,丘陵地形作业合格率不足50%。三是师资与资质“双缺位”。部分机构让刚考证的学员担任教员,甚至聘用无五险一金的兼职教练,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进入门槛低,三四十万元即可购置设备、申请空域招生,部分机构通过“挂靠”获取资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四)工会服务“精准度不足”影响效能

工会组织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一是技能提升平台覆盖面有限。虽然川渝工会联合举办了无人机应用技能大赛,但常态化、分领域的技能竞赛体系尚未形成,针对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细分场景的专项竞赛缺失,难以激发职工提升技能的主动性。二是人才保留机制不健全。面对外地企业“高薪挖角”,工会在薪酬协商、职业发展通道搭建等方面介入不足,未能有效助力企业稳定职工队伍。三是维权服务针对性不强。针对低空经济职工的劳动保护、职业健康等专项服务相对不足,无人机飞手、低空交通管制员等新兴职业的劳动定额、休息休假等标准尚未明确,维权依据不足。

三、工会助力低空经济职工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结合低空经济产业特性,工会组织应从“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全链条发力,构建“技能提升有平台、职业发展有通道、权益保障有依托”的职工队伍建设体系。

(一)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以工会为纽带,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工会搭台、校企联动、产业参与”的协同机制。一是建立省级低空经济产教融合联盟。整合教育、人社、工信等部门资源,吸纳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定覆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场景应用的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实训项目与岗位需求、技能评价与行业标准“三对接”。二是打造区域特色实训网络。结合省域产业布局,建设省级共享实训基地,推动企业技术中心、院校实验室、园区空域资源开放共享,破解“实训场地不足、设备更新滞后”难题。三是健全校企合作考核激励机制。将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实习指导等情况纳入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对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荣誉激励,推动合作从“签约式”向“嵌入式”转变。

(二)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破解高端人才短缺困局

从宏观政策衔接与长效机制建设入手,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一是实施“低空人才集聚计划”。针对高端复合型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依托川渝工会协作平台开展跨区域人才招聘,吸引省外人才落户四川。二是构建分层分类技能提升体系。建立低空经济产业技能等级晋升通道,推动将复杂场景作业、新技术应用等纳入培训内容,通过省级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室攻关等方式,培育一批四川工匠、技术能手。三是健全人才保留协同机制。指导企业建立“技能与薪酬挂钩、贡献与激励匹配”的分配制度,推动行业协会发布薪酬指导线,缩小与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针对新兴职业特点,推动出台劳动定额、休息休假等行业标准,增强职工职业归属感。

(三)健全行业规范体系,推动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与行业自律。一是建立培训市场联合监管机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虚假宣传、违规办学等行为打击力度,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并向社会公示,形成“失信必惩、守信激励”的约束机制。二是制定省级培训行业标准,统一考核认证体系,推动培训质量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三是搭建培训维权服务平台。依托工会法律服务网络,提供政策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维护职工培训权益。

(四)强化工会服务保障功能,提升职工队伍稳定性

聚焦产业特性与职工需求,增强工会服务的系统性与精准性。一是打造全域性技能竞技平台。升级川渝职工无人机技能大赛,拓展至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细分领域,建立“市级竞赛-省级竞赛-全国交流”的递进机制,以赛促训、以赛选才。二是开展新兴职业劳动保护专项行动。明确无人机飞手、低空交通管制员等岗位的劳动保护标准,推动企业落实作业防护、健康体检等措施。三是构建职工创新支持体系。整合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工作室资源,成立“低空经济职工创新联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经验交流活动,推动职工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