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低空经济产业链职工队伍建设的现状、困境与优化路径高校辅导员以产教融合助推大学生就业研究与对策    央企工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研究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1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6

高校辅导员以产教融合助推大学生就业研究与对策  

——基于高校和工会双重视角

李帮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引言:

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四川省超过70万人。面对这一庞大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是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亟需掌握核心科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规划模糊、择业期望脱离实际等现实问题影响就业。当前,全省高校约有1.2万名辅导员,他们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连接学生与企业、促进校企合作的关键力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辅导员作用?为此,四川师范大学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样本的选择

调研围绕高校开展双创的课程、师资、教材等内容展开,样本覆盖四川省内60余所高校及河南、辽宁部分省外高校,样本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课程建设不足。受访者中仅有24%表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材,47%反馈本校无教材,5%表示“不清楚”,专业教材严重缺乏。

二是经费与平台“双缺”。大学生仅靠书本学习远不能满足需求。综合实验实训场所是强化学生理论学习、提升实践应用认知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建设资金缺口制约了场所完善,尤其影响工科的有力培养,导致学习认知能力受限。同时,辅导员产教融合建设也需专项资金支持,用以跨学院、跨校组建文、理、艺体等专项工作室。然而,83%的受访者反馈学校未建立“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仅有5%表示有工作室,但有工作室中,85%表示“无经费”。资金投入不足严重掣肘产教融合发展。

三是学生培训方式单一。在提升创业课程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上,受访者中仅有55%表示采取了“邀请专家培训+集中备课+实地观摩+外派培训”的多元化培训方式。大多数高校则采取集中备课和外派老师参加培训,这一数据达到了83%。

四是资源整合难度大。辅导员产教融合及双创工作室建设需整合教育、企业、行业等多方资源,但实际操作难度高。一方面,高校间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省会与非省会城市高校资源相差巨大。另一方面,企业、行业对高校教育资源认知不足,尤其是对“非主流”学科,比如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工科院校的非工科专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更低。在走访的高校中,调研反馈“非主流”学科在学校处于尴尬地位。

五是安全问题严峻。校外实践涉及交通、食品卫生、人身、生产等多重安全风险,学校因安全风险大,常直接取消外出实习实训机会。

六是企业接纳度低。因学生实践技能不足,部分企业明确拒绝在校生实习,导致学生也难以找到理想实践场所。

三、改进建议与展望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或学校工会牵头搭建更为通畅的校企对接桥梁。出台涉及减免企业税收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产教融合与双创教育。加大对高校专项经费投入,对深入企业开展工作的院校提供交通补贴,或协调开通“定制公交”,既能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又能降低校外教学活动成本。鼓励高校层面设立辅导员产教融合与双创工作室建设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跨学科、跨校合作的工作室建设,着力解决工科等专业实训场所不足问题。

二是创新产教融合实施多元路径。鼓励高校开展“五位一体”共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室建设,即以辅导员为主体,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工会组织、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工作室,围绕特定行业或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也可依托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学院,将辅导员工作融入其中,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比如,四川师范大学“莘涯工作室”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知行生涯工作室”等工作室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特色,与多家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就业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石榴同心工作室”则聚焦服务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这些成功经验,都可推广借鉴。

三是构建学生实习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政府、学校、企业、保险公司等多方协同,设计覆盖校外实习全流程的安全保障方案,明确责任边界,解除学校后顾之忧,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企业接收意愿。健全学生岗前培训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安全防护意识教育。规范学生着装要求,禁止穿戴不符合要求衣物的学生进入生产车间;积极开展产学研实践活动,对具有一定危险的岗位可设置硬性隔离带或保护区,禁止实习学生靠近。

四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能力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实行“导师制”,聘请获得过最美辅导员、年度人物、十佳辅导员,工龄在8年以上,愿意未来长期从事育人工作、有科研成果的优秀辅导员,依据“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担任新进辅导员的“导师”,强化“传帮带”。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积累经验并提升能力水平。

五是推动创新实践成果转化。高校应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积极推动辅导员产教融合和双创工作室的创新实践成果转化,将停留在实验室、育人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中,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并将其推向市场;校工会也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选拔优秀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其落地实施。还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让辅导员能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学生资源,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鼓励辅导员立足自身岗位实际,结合所在学院的专业特色,积极承办各类科创竞赛,引导学生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工会组织助力产教融合助推大学生就业的路径思考

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的“娘家人”和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推动辅导员产教融合、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学校党政、教学单位、辅导员与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平台。利用工会组织网络和人脉资源,主动联络对接优质企业资源,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牵线搭桥。同时,参与协调解决产教融合中遇到的资源分配、权益保障等实际问题。

二是强化资源支持与服务保障。建议高校工会在经费和活动中设立专项或倾斜支持辅导员产教融合与双创项目。例如,资助工作室启动、奖励优秀项目成果、补贴辅导员外出调研与企业对接的交通差旅等。同时,关注并努力改善辅导员在开展该项工作中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与经验推广。将辅导员产教融合能力纳入工会组织的教职工培训体系和教学竞赛的重要内容。举办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优秀工作室成果展,促进校际间、辅导员间的学习互鉴。

四是突出权益维护与关怀支持。关注辅导员在深入企业、拓展资源、承担额外工作负荷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及时反映辅导员的合理诉求,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营造支持辅导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工会活动,宣传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对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凝聚全校教职工关心、支持辅导员的共识,着力营造尊重实践、崇尚创新、服务学生就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语

发挥高校辅导员在产教融合中的关键作用,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学校资源投入、工会有力协同、企业深度参与、辅导员能力提升,形成合力,补齐短板,创新机制,综合施策。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