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B段29日起可查录取结果,后面还有这些批次这盏恩师点亮的灯,他在讲台传了2 7 年暑期实践新去处 德阳市垃圾分类宣教点成“打卡”热点成都外国语学院赴邻水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宝兴县构建“育心育人”新生态筑牢学生健康成长根基“点线面”联动培优巴中市恩阳区以精准培训赋能幼师队伍建设绵阳市安州区清泉小学开启“党建+AI”教育新模式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1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8

这盏恩师点亮的灯,他在讲台传了2 7 年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高仕龙

实习记者谭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高仕龙在表彰大会现场

为学生答疑解惑 均为受访者供图

分享教学经验

27年前,他意气风发,走上讲台,开启育人征程;27年后,他两鬓微霜,却依旧活跃于“一线”讲台。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育理念在变,不变的是高仕龙作为老师的身份定位和那份炽热初心。

当许多人将“一线”视为起点,他却将讲台当作教育生涯的永恒。他说:“我会始终站在学生面前,做一名纯粹的老师。”在乐山师范学院,教授高仕龙的名字,就是“坚守讲台”的代名词。这份27年如一日的执着,让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生心中的“明灯”。

师者如灯,点亮少年梦想之火

高仕龙的教师梦,早在懵懂年少时就已点燃。“我中考报的中师,高考报的川师。”高仕龙回忆说,“可以说每次的选择,我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他的这份执着,源于求学路上遇到的几位恩师。

“从懵懂记事起,我就对讲台心存向往。”高仕龙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家族中有一位长辈是我的小学老师,她站在讲台上那种沉稳、专注的神情,以及对学生温柔深邃的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学后,高仕龙会模仿老师的样子,将家中的墙壁当作黑板,把木炭当作粉笔,为想象中的“学生”上课。那份站在“讲台”前的快乐,成为他童年时光里最明亮的记忆。

到了中学,听话懂事又成绩优异的高仕龙自然颇受老师的喜爱,“初中时,我们班主任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义务辅导我绘画,只因为她觉得我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到了高中,我的物理老师时常点名让我上台讲解难题。”高仕龙说,“或许因为我成绩好,或许是想锻炼我。”但无论初衷如何,当他成功剖析一道道难题,获得老师当众的肯定与同学的瞩目时,内心深处对逻辑思辨的热爱被彻底激发。最终高考志愿栏里,他坚定填上了数学以及物理两个专业。恩师们点亮的灯火,终成燎原之火,指引着他走上了同一条传道授业之路。

黑板之上,用汗水书写“数学之美”

1998年,高仕龙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面对成都重点中学与乐山师专(现乐山师院)的选择,他怀揣着“不仅为传授知识,更为传播思想”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后者。

27年岁月流转,理想在现实中淬炼,不变的是他对讲台的敬畏与对数学纯粹之美的执着。

《数学分析》这门课是数学专业学习深造的基石,逻辑严密又极为抽象。高仕龙的课堂没有取巧的“花活”,“数学不需要那么多花哨的东西来吸引注意力。”高仕龙说。他坚持用最本质的方式呈现数学的“原貌”---整版的板书,推演、证明、计算,全凭粉笔在黑板上一步步展开。

盛夏时节,四节连堂的《数学分析》课下来,他的衣衫常被汗水浸透,“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高老师每次上课,汗水都要把衣服打湿完了。”高仕龙说。学校规定小教室禁用扩音设备,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常常不得不提高音量,甚至声嘶力竭地强调关键点。他笑言:“理科教学,尤其数学、物理,从未有老师能坐着讲完一堂课。”

然而,近年来的教学工作却让高仕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约是从2019年开始,感觉明显不同了。”曾经,他满怀期待走进教室,享受与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如今课堂上常常一片寂静---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高仕龙分析,这既有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也有师生年龄差距带来的代沟问题……但高仕龙并未止步于抱怨,而是反求诸己、主动求变,开启了他的“课堂改革”之路。

“我常常提前20分钟到教室,有针对性地找学生交流---鼓励尖子生参与竞赛科研,督促基础差一点的学生端正态度,告诉他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同时,他还坚持在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中,深入剖析《数学分析》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及其与后续课程、考研、学科竞赛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描绘清晰的专业发展图景。

去年,从教育科学学院转到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学生李欣琪在面对缺失的《数学分析》课程时一脸茫然。高仕龙发现后,主动询问其转专业的初衷,得知她立志做一名高中老师时,高仕龙为其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持续给予鼓励和指导。“我告诉她眼光要放长远,将来还可以读研、读博来提升自己。”一个学期过后,李欣琪不仅跟上了进度,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选拔,进入学校专门培养拔尖人才的“沫若学院”。

车窗之外,无声的师生情谊

课堂上的高仕龙以严谨甚至严肃著称。“但学生说我课下很好接触。”高仕龙笑着说。三个学期的《数学分析》课如同一场漫长的“破冰”之旅,让学生们逐渐感受到高仕龙严肃背后的温暖与赤诚。

高仕龙受同学喜爱的程度,在篮球场边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常在傍晚开车到校打球,久而久之,学生们摸清了他的停车规律。于是,汽车挡风玻璃与引擎盖之间,时常悄然出现一瓶矿泉水、一盒牛奶或几个水果。“经常这样!我都说了不要放,第二天还是会有学生悄悄放上。”谈起这些“甜蜜的烦恼”,高仕龙眼中满是笑意。这是学生对他最质朴也最珍贵的敬爱与亲近。

这份情谊,源于他课下“全然开放”的态度与真诚付出。他明确告诉学生:“课下任何交流,我都欢迎。”运动场上是球友,生活中是倾听者。学生们与他相处,逐渐“没了辈分之分”,甚至可以轻松地开玩笑。当他感冒气短、嗓音沙哑,仍坚持讲课时,学生们眼神中流露的关切,是他坚持的动力。“实在说不出话,就让大家做会儿练习,我歇口气再讲。”高仕龙声音略带哽咽:“第2天上课时,学生会在讲台上放润嗓子的药和写有‘老师保重’的字条,让我很感动。”这份相互体谅,是师生间无言的默契。

27年的执教生涯中,高仕龙并非没有面临过其他选择。博士毕业那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向他抛出橄榄枝,提供优厚的博士后待遇;同期毕业的同窗纷纷跳槽到其他高校。但高仕龙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在这里有熟悉的朋友、亲密的同事,还有可爱的学生们。”正是这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让他成为乐山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当之无愧的“元老级”教师。

领奖台上的荣光终会淡去,但高仕龙的故事仍在乐山师院的校园里继续。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亮教学楼,他依然会提前20分钟走进教室,带着温和的笑容与精心准备的“唤醒”话题,迎向那些或明亮或略带迷茫的年轻眼睛。黑板上的推演依旧繁复,汗水仍会浸透衣衫,声音也难免因投入而高昂。所有的坚持,只为在黑板上、在数字与符号之间,为学子们点燃名为“热爱”与“可能”的灯。这盏灯,照亮过他的少年时代,如今,他正用整个职业生涯,将它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