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翻涌,暑气蒸腾。面对持续高温“大考”,各地工会系统启动“送清凉”行动,以“清凉礼包+健康防护+权益保障”等多维举措,为户外劳动者撑起劳动保护“遮阳伞”。
这份“清凉”行动直面酷暑下劳动者最直接、最急迫的生理需求。一杯软糯香甜的绿豆汤,能缓解喉咙的干渴;一盒备好的防暑药品,能预防突发的身体不适;一顶轻便的遮阳帽,能在热浪中开辟一片阴凉……物资虽小,却传递着工会“娘家人”的关怀,值得点赞!
然而,当货车司机因目睹事故夜夜惊悸,当网约车师傅在差评焦虑中辗转难眠时,我们深知:物资虽能解口渴,却难解劳动者心中之忧。高温下的劳动者需要的不仅是解暑物资,更是情绪疏导与权益保障。笔者了解到,雅安市295个工会驿站升级服务变身“安心港湾”,将“临时慰问”转变为了“固定服务”,让户外劳动者随时能进站歇脚纳凉;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义诊、用药指导、健康体检进工地等活动,抚慰高温高压下户外劳动者的身体疲惫与心理创伤;尤其是将高温预警提示函发送机制纳入常态化管理,督促用人单位落实法律法规,更是捍卫职工高温劳动权益……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 “送清凉”超越物理温度调节,升级为制度保障,成为直抵人心的“护心安”工程。
要让这份“心安”的凉意更持久、更广泛地惠及每一位高温下的坚守者,仍需多方共同发力。首先,工会组织应创新开展“送清凉”活动,聚焦户外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权益保障,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从细微处浸润工会关怀。其次,政府部门应强化制度刚性,加速推动高温劳动保护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与落实,尤其在灵活就业领域,探索更具强制力和普惠性的高温津贴、休息保障、职业伤害保险等制度,筑牢“心安”的法治基石。最后,企业应扛起主体责任,落实好带薪休假、弹性工时等防暑降温要求,将员工心理健康纳入关爱体系,主动改善高温作业环境。
期待更多力量参与到“送清凉”活动中来,共同推动从“送物资”到“送服务”、从“保安全”到“护尊严”的转变,让每一位在热浪中前行的劳动者身有所庇、心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