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云在职业技能大赛比赛中 受访者供图
7月13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不久,毛云揣着木作文物修复师二等奖的证书,赶到师父家中看望。手捧这份凝聚心血的荣誉,他动情地感谢着师父多年来悉心教诲与倾囊相授。师父的手轻轻抚过证书上烫金的名字,脸上盛着藏不住的笑意。他告诉毛云:“你更要感谢这个展示技能的平台和机会,还有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你自己。”
四十年前,年少的毛云选择放下课本,一心跟着师父学习木工手艺。刚开始时,他的目光只顾着眼前的活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里浑浑噩噩。日子不经意间飞快溜走。直到一次偶然,毛云接触到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听着工人们嘴里冒出的专业术语,看着他们用着自己想都想不到的巧妙法子,一股强烈的自卑与不甘如醍醐灌顶。这个看似平凡普通的瞬间,如今的毛云再回忆起来依然深刻,“像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点,那个时候我才突然醒悟,不论想从事什么行业,想要做好都一定离不开学习。书读少了,将来迟早要栽大跟头!”
从那时起,毛云拿出了主动学习的劲头。三年时间,他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推刨、拉锯、打凿,直到把木工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经验技术一点点积累,家具、衣柜、床、餐桌、梳妆台……他会做的越来越多,找上门来的顾客也渐渐多了起来。“空谈不是本事,能做好每一件事,才是真正的本事。”这是师父常说的一句话,毛云至今以此为信条,“木工的能耐终究要用成品说话,实实在在把东西做出来,好坏自有他人评价。”
2006年,朋友办起厂,专做仿古木质门窗与雕花构件,邀请毛云提供技术支持。自此,他拥有了与“木作文物”正式接触的机会。《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则例》等诸多与古建筑修建相关的书,他一有空就学习研究。 随着钻研的不断深入,他渐渐感受到越发清晰的热爱。他开始在这一领域专精下去。
毛云还记得,当年在彭州修建一处藻井时,对方要求使用“鸡笼顶”结构,即斗拱层层出挑,构件旋转而上收缩集结于顶部中心,形成精妙的螺旋形藻井。这是他首次接触此类形制。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对着甲方提供的照片反复揣摩,又大量收集资料,一点点啃透相关记载。那些日子,案头的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弧度改了又改,直到每个构件的咬合关系明确清晰。最终,华美的“鸡笼顶”藻井在他和团队手中成功呈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那一刻升腾于胸。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搞古建筑,要找得到出处。”毛云说,他仍在时刻给自己“加码”。在他看来,从事这一行便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和对历史的了解,做到言之有物、行之有效。到了今天,他已经将汉唐、宋制、清式等常见制式铭记于心,在模数确定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做到任何一个细节都达到同一标准。
回首与木头相伴的四十年,毛云聊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质朴又热忱的话语,仍传递着满满的干劲。他心里还藏着一个小目标---下一届大赛要接着报名。“走出去能与许多优秀的人交流取经,专家评委的指点更是珍贵的提升机会。”他盼着能在赛场上取得更亮眼的成绩,也期待着更多年轻人能关注到木作文物修复师这一行业,让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