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阿西巫之莫
墙上的荣誉证书挂得满满当当,63岁的彝族绣娘阿西巫之莫轻轻抚过那些烫金字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可她的目光始终落在那枚朴素的“甘洛县劳模”奖章上。“那些是责任。”她轻声说,“但这个称呼,最像我的命。”
1992年的甘洛县城,23岁的阿西巫之莫在街边支起小摊。褪色的蓝布上,麻糖、针线、布头排得整整齐齐,最显眼处挂着几方绣着索玛花的头帕。
“阿西姐,这头帕怎么比别家贵三元?”赶集的姑娘放下绣品。煤油灯下熬了三个通宵的阿西巫之莫只是笑笑,翻开头帕背面---密密麻麻的针脚整齐得如同机器织就,“我们彝家的规矩,针脚差了,招牌就砸了。”为了这句话,她曾揣着借来的三百元,在颠簸两天两夜的大巴上吐得昏天黑地,只为去成都买正宗的苏绣金线。
2019年“彝针彝线”合作社挂牌当天,暴雨冲垮山路。阿西巫之莫踩着泥浆,手把手教冒雨而来的妇女们执针:“咱们绣的不是花,是娃娃的课本钱!”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合作社的门楣上,比任何奖状都耀眼。
如今,合作社培训6000人,1700人稳定接单,340户脱贫。绣娘阿衣约哈莫领到第一笔工资时,攥着钞票数了三遍:“阿西姐,这钱抵得上半头牛哩!”
2023年,北京女孩贾海娜循着导航找到合作社时,阿西巫之莫正在教新来的绣娘分线。这个辞去互联网高薪工作的都市女孩,被视频里那双在绣布上翻飞的手深深吸引。“我想学真正的彝绣”,女孩的声音有些发抖,但眼神和阿西巫之莫当年去成都买金线时一样明亮。
阿西巫之莫没多问,只是递过针线:“先绣一朵索玛花,我看看你的耐心。”一年的时间,贾海娜每天准时到合作社报到,老绣娘望着这个手指磨出血泡也不喊疼的姑娘,终于露出了笑容,给她起了个彝族名字---“阿娜”,意思是“像山风一样自由”。
2023年,在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匠心艺术展的T台上,模特拎着FENDI与“彝针彝线”联名的手袋走过,镜头捕捉到手袋内衬上小小的彝文签名---那是阿西巫之莫坚持要绣的标记。
同年冬天,合作社接到一个特殊订单,京东母婴的负责人带着十大母婴品牌找上门来,阿西巫之莫连夜召集绣娘:“这是给娃娃们挣奶粉钱的活计,针脚要比平时更密实。”三百位绣娘在十五天里飞针走线,上千个绣着索玛花、羊角纹的母婴包如期发往全国。这场名为“彝族妈妈帮帮计划”的公益行动,将“让妈妈的手艺更有价值”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传统不是放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她总说这话,眼角皱纹漾开,像绽放的索玛花,
沙沙的走线声漫过山岭,深圳T台的流光、巴黎秀场的瞩目、巴蜀展的荣耀……这些看似遥远的光影,都在这一刻回归本真,原来最潮流的时尚,终要回到泥土里生根;最伟大的传承,永远在提灯人的掌心跳动;而最动人的“劳模”故事,是用一针一线,将深山与世界紧密相连,让古老的技艺在创新与开放中,照亮千家万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