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进入普惠共享新阶段。这项承载着民生温度与教育公平的政策,既是对“幼有所育”民生诉求的精准回应,更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
政策设计凸显“渐进式改革”的智慧。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既考虑了财政承受能力,又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对民办园采取“政府买单+差额补贴”的创新机制,既保障市场活力又维护政策公平。这种“公办先行、民办跟进”的梯度推进策略,既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引发的市场震荡,又为全面普及预留了缓冲空间,展现出政策制定者对教育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双重尊重。
财政保障机制构建起政策落地的“安全网”。普及普惠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免费学前教育能够吸引更多孩子走进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的入园率,让学前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政府对幼儿园因免保育教育费导致收入减少部分的补助,以及对资金保障和使用管理的严格要求,确保了幼儿园的正常运转,为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环境、加强师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学前教育朝着安全优质方向大步迈进。
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彰显社会温度。政策在鼓励各省结合实际巩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资助政策,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时,还强调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既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公平与温暖,又从长远角度为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确保学前教育事业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不断发展壮大。
当然,政策落地仍需警惕“执行温差”。如何确保补助资金精准滴灌、不被挪用?如何避免民办园因成本压力降低教育质量?如何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政策落差?这需要地方政府强化监管责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资金使用、师资培训、课程质量等方面下细功夫,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个孩子。
从“有园上”到“上好园”,从“家庭扛”到“社会托”,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意义远超费用减免本身。这项政策为孩子铺就成长基石的同时,还重塑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认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轻松笑脸,更是一个社会对未来的郑重承诺---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