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在草原上推销酥油制作的食品
“每天能卖几十杯,很多游客专门来尝这个‘酥油拿铁’。”8月7日,在甘孜州理塘县格聂镇景区附近的然日卡村羚羊咖啡店,经营者宋悦洋欣喜地说。
酥油,是刻在藏族群众生活里的基因。然而,传统酥油浓烈的风味,却让许多游客难以接受。命运的转折点,在于哈依乡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当地人敏锐地发现。他们利用犏乳牛(牦牛与黄牛的杂交品种)的奶,提炼出一种口感更为柔和的酥油。这种酥油,脂肪颗粒细腻,口感清甜,没有令人不适的腥味,反而带着草原的晨露和青草的香气。
“以前送朋友酥油,总怕他们吃不惯,现在用犏乳牛的奶做,连内地来的游客都追着要。”哈依乡哈依村养殖户卓玛笑着说,这看似微小的改变,却打开了哈依乡酥油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大门。
然而,好产品想要走得更远,单靠精湛的手艺远远不够。哈依乡党委积极牵头,将像卓玛一样的共72户养殖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呷依布里、桑多等四个村联合成立了哈依乡吉禾农产品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大脑”,将生产、包装、销售和文化推广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养殖户们可以安心放牧,雪山水滋养的天然牧草,孕育出优质的犏乳牛,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则在创新上大显身手:精美的包装印上雪山草原的插画,小规格礼盒方便城市家庭尝试,线上对接电商平台,线下走进文旅展会,甚至将酥油提炼的非遗故事印在包装上,赋予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以前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4000多元,还顾不上老人孩子。现在在家养牛,合作社帮着卖,一年能多挣两万元,还能陪娃上学。”桑多村洛桑,一位从打工仔变回养殖户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2024年,哈依乡产出酥油2.8万斤,销售额达到185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40多万元,脱贫户家家增收1500元,普通农户也多了1200元进账,18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酥油月饼、酥油松茸牛肉汉堡等更贴近大众日常的产品,让来自草原的醇厚香气真正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哈依乡吉禾农产品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次乃拉姆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