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工会护航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的探索与思考将心比心解难题 一花引得百花开零工群体权益保障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3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16

区县工会护航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的探索与思考

何茂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引言:

安全生产是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工会系统立足区域产业特色,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据统计,2024年巴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8%,职业病发病率下降12%,工会在安全生产中的独特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主要做法

巴州区总工会紧扣区委“5+2+3”主导产业和18条细分赛道,构建起“宣传教育、监督检查、权益维护、文化培育”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在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工安全素养、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构建多维宣传教育体系。针对电子信息企业防静电操作、食品饮料行业卫生规范、医药健康领域特殊作业要求等产业特色安全需求,区总工会联合各主管部门开发细分行业安全培训课程体系,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流动性强、作业环境复杂等特点,区总工会联合网约服务工会联合会、家政等行业工会广泛开展“骑手安全课堂”、安康杯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重点培训交通安全、应急救护等实用技能,有效填补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安全培训的空白。在宣传形式上,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巴州工惠”微信公众号、设立企业“安全文化角”,切实提升安全知识宣传时效性、有效性。近年来,累计开展安全生产知识进企业活动80余场次,覆盖职工1.2万人次。

二是构建群众性监督检查机制。采用“专业+群众”的监督模式,依托劳模协会、“我来帮”志愿服务队,牵头组建由劳模工匠、技术骨干和一线职工组成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队伍,深入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化解,累计开展监督检查32场,查找各类安全隐患50余处,整改率达95%以上,既弥补了工会专业力量的不足,又发挥了职工“安全哨兵”前沿作用。区总工会还建立隐患整改“回头看”机制,对限期未整改的隐患进行跟踪督办,确保闭环管理,展现了工会在安全生产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构建职工安全权益维护机制。区总工会将劳动保护作为维权工作重点,建立了“诉求收集、调查处理、反馈回访”的全流程维权机制。通过设立安全意见箱、开通维权热线等渠道,收集职工安全诉求30余条,督促企业改善劳动条件15项。近年来,区总工会联合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劳动保护专项检查30场次,监督企业落实防寒保暖、降暑降温措施,为户外劳动者等群体发放慰问物资20余万元。积极推动职业健康体检,组织职工体检6场次,覆盖1500余人次,对检出的职业健康问题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切实保障了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

四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培育体系。区总工会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的重要途径,围绕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时间节点,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应急演练大比武等特色项目20余场。在电子信息企业推行“安全微课堂”,利用班前会前时间开展5分钟安全知识学习。在食品饮料行业举办“安全操作能手”评选,将安全绩效纳入职工考核体系。以东城街道为试点,从宣传发动、学习培训、制度建设、示范引领、闭环整治、协调联动等6个方面推行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安全风险隐患报告奖励工作,激励从业人员积极向生产经营单位报告身边事故隐患、提出整改合理化建议,推动全员争做“吹哨人”,试点期间企业隐患报告数量同比增长40%。通过安全文化浸润,全区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显著提升,“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正在形成。

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会安全监督权威性不足。作为群众性组织,工会缺乏行政强制力,在监督企业整改安全隐患时,常面临“说了不算”的尴尬境地。2024年工会排查出的20余处隐患中,有5处因企业拖延整改而不得不移交应急管理部门处理,反映出工会监督的刚性不足。部分企业负责人将工会监督视为“麻烦”,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在中小微企业中更为常见。这种博弈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安全生产内生动力不足,而工会又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

二是中小企业“重效益轻安全”现象仍然存在。安全生产投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短期矛盾在中小企业尤为突出。巴州区规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下的占比达60%,这些企业利润空间有限,在安全生产投入上往往“精打细算”。区总工会在调研中发现,约40%的中小企业未按标准配备劳动防护用品,25%的企业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工会推动其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的难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运动式”倾向,往往在政府专项检查前突击整改,过后又恢复原状,反映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持续性不足。

三是新就业形态安全生产治理存在制度短板。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巴州区外卖配送、网络货运等新就业形态迅速崛起,但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尚未完善。这类从业者工作时间不固定、作业场所不固定,传统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难以适用。区总工会调研发现,90%的平台企业未为骑手购买工伤保险或仅购买意外保险,一旦发生事故,权益难以保障。此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分散,工会组织难以有效覆盖,导致安全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工作难以开展,形成了安全生产治理的“真空地带”。这种制度性缺失不仅威胁到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也给社会治理带来潜在风险。

对策建议

一是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开发“安全微课堂”手机APP,整合安全课程、案例库、在线测试等功能,设置产业专区,根据不同行业推送定制化内容,职工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重点行业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同时,引入“积分兑换”机制,职工完成学习并通过测试可获得积分,用于兑换相应福利,提高参与积极性。

二是完善“专业监督+智能预警”的安全生产监督机制。针对工会监督专业性不足问题,建立“1+N”专业监督队伍体系,即1支专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队伍,N支由注册安全工程师、行业专家组成的兼职专家库,为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持。在监督方式上,推行“专家诊断+职工自查”模式,持续健全安全生产“吹哨人”制度,提高职工参与度,同时建立“监督、整改、反馈”闭环管理系统,将每次检查结果录入电子台账,及时发放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设置整改倒计时提醒,对逾期未改的隐患自动推送至应急管理部门,增强监督的刚性。

三是创新“三方联动+政策激励”的协同治理模式。立足工会监督权威性不够问题,构建“政府-工会-企业”三方联动的治理机制。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主动意识。推动工会与应急管理、经信等部门建立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通报监督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在执法环节,建立“工会建议-政府执法”衔接机制,工会发现企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的,可向应急管理等部门提出执法建议,提高企业重视程度。

四是强化“组织建设+能力提升”的基础保障措施。持续开展非公企业、新就业形态企业等建会入会攻坚行动,扩大工会组织覆盖率,推行“五个一”标准化建设(一个工会委员会、一个安全监督小组、一个意见箱、一本安全台账、一项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工会的活跃度。建立工会与企业安全管理人才的交流机制,选派工会干部到重点企业跟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逐步提高专业人才占比。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