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红糖阴米粥 图据网络
立秋之后,天气渐渐不再燥热,正是进补的好时节。取一些阴米,用小火慢慢熬煮,再打入鸡蛋,加少许猪油和红糖。鸡蛋与猪油香气相融,红枣与枸杞彼此映衬。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阴米粥就这样做好了,色香味俱全,真是美妙又令人满足。
当年,母亲生下小弟后坐月子,父亲总会细心熬上一碗阴米粥。粥里的阴米颗颗晶莹剔透,红糖荷包蛋半掩其中,浓郁的甜香袅袅升起。哪怕只是在旁边看着,也让人忍不住满心欢喜。每到这时,母亲总会舀起几勺,轻轻吹凉,递到我嘴边。我翘起小嘴,如获至宝般小心接住。软糯的米粒与香甜的蛋在齿间交融,那一股温暖而甜蜜的滋味,瞬间在唇齿间漫开---成了我至今难忘的温柔。
后来,我的女儿出生了。月子期间,母亲特意送来她做的阴米,每隔几天就熬成粥,还细心加入枸杞、红枣和桂圆。那一碗阴米粥,盛满的都是温暖与关爱。以至于在我的记忆中,阴米总与“补身”相连---仿佛唯有女性坐月子,或是大病初愈时,才能满怀欣喜地享用这道美味。这朴实的家常补品,就像百姓家中的一盅珍贵“燕窝”,简单,却情深意重。
听父亲讲过盛山阴米的来历,那段记忆我至今印象深刻。据说在隋朝年间,战乱不断,百姓常常食不果腹。当时盛山县(今开州)有一户姓张的农家,每年收成的稻谷除了交租之外,所剩无几。那一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庄稼难得丰收。交完租子,家里还剩半斗糯米。正逢过年,小儿子却染上风寒,一直不见好转。一家人心疼孩子,就把珍贵的糯米蒸成干饭,特意为生病的小儿子做了一顿“特餐”。可孩子胃口很差,没吃几口。等到正月过完,还剩下两大碗米饭。谁都舍不得吃,又怕放久了变馊。于是他们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用小火把米饭慢慢烘干,再仔细收进陶罐里存起来。
没想到这个无意间的发明,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密封在陶罐里的糯米不但没有变质,反而保存得亮泽如新。等到第二年过年,他们取出这些米,加了些红糖和鸡蛋煮成粥。一碗下肚,全家人赞不绝口,谁也没料到当初的无心之举,竟成就了一道传承至今的美味。而这种米,也因此得名“阴米”,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阴米易于储存,放置周期长,不易生虫,口感细糯软滑。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与多种维生素,具有滋阴补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尤其适合产妇、老人、妇女和儿童食用,一直以来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后来,人们不断改良阴米的制作工艺,从浸泡、蒸制、阴干,道道用心,步步用情,还将特制中药包放入甑子底部,再倒入泡好后的糯米,蒸煮后用簸箕摊铺,并将小火烘干的方法改为自然阴干,阴干后的米不成团,不干裂,颗颗分明,剔透如玉,更加美味。
这道百姓家中的“燕窝”,虽质朴无华,带来的却是一份实在、温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