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织就暖心网 童心绽放幸福城酸性食物比糖更伤牙齿?写好一站式体检“后半篇文章”新学期临近,如何缓解“开学焦虑”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4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30

酸性食物比糖更伤牙齿?

医生揭开口腔健康的“隐形杀手” 

记者邓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提到伤牙,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糖果、巧克力等甜食。但其实,酸性食物对牙齿的直接破坏力可能远超糖分。当我们沉迷于柠檬泡水、酸奶、碳酸饮料等“健康”或“清爽”的选择时,牙齿表面的牙釉质正在经历一场“酸蚀危机”。近日,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宋宏杰,为大家揭开口腔健康的“隐形杀手”。

图据网络

牙齿腐蚀的真相:酸是“元凶”糖是“帮凶”

牙齿表面的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却极易被酸性物质侵蚀。宋宏杰表示,口腔医学中,pH值低于5.5时,牙釉质就会开始脱矿(矿物质流失),而酸性食物和饮料的pH值往往低得惊人。“碳酸饮料pH 2.5至3.5;柠檬、柑橘类果汁pH 2.0至3.5;酸奶、益生菌饮料pH 3.5至4.5;运动饮料pH 3.0至4.0。相比之下,糖分本身并不直接腐蚀牙齿,而是通过口腔细菌代谢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间接引发龋齿。”

宋宏杰强调,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通常数小时),且可通过及时漱口、刷牙中断;而酸性食物则会直接与牙釉质产生“化学反应”,接触瞬间即可造成损伤,且持续时间越长,破坏越严重。

酸性食物的“双重打击”比糖更隐蔽、更持久

宋宏杰表示,酸性食物(如醋泡食品、腌制品、柑橘类)的氢离子会直接溶解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导致牙齿表面出现微小凹坑,逐渐变得粗糙、敏感。而糖分需要依赖细菌代谢,属于“间接伤害”。实验显示,一杯可乐的酸蚀作用可持续20分钟,而一块巧克力的致龋风险在漱口后可大幅降低。许多人认为酸奶、果汁、运动饮料是健康选择,却忽视了它们的高酸性。例如,一杯无糖柠檬汁的pH值约2.5,其酸蚀能力与可乐相当;无糖碳酸饮料虽不含蔗糖,但其磷酸、柠檬酸的含量足以导致牙釉质脱矿。酸性食物的危害不仅取决于pH值,更与食用频率密切相关。频繁饮用酸性饮料(如用吸管小口慢喝)会使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导致牙釉质反复脱矿,难以自我修复。而糖分若仅在正餐中摄入,且及时清洁,危害相对可控。“临床上,长期大量饮用柠檬水的人群,牙齿表面常出现‘酸蚀楔状缺损’,表现为牙颈部凹陷、敏感,甚至牙髓炎。”宋宏杰说。

护牙指南:如何抵御“酸蚀危机”?

首先,要控制酸性食物摄入频率。避免将酸性饮料(如咖啡、果汁)作为日常饮品,建议集中饮用并搭配清水漱口;用吸管饮用可减少液体与牙齿接触面积。

其次,食用后及时干预。酸性食物食用后,不要立即刷牙(此时牙釉质处于脱矿敏感期,刷牙易造成机械损伤),可先用清水或淡茶水漱口,1小时后再刷牙。

再者,要强化牙齿抗酸能力,选择含氟牙膏和抗敏感牙膏,氟离子可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定期涂氟(尤其儿童)、使用含氟漱口水,增强牙齿对酸的抵抗力。

此外,要平衡饮食结构减少腌制食品、加工零食的摄入,用奶酪、坚果等碱性食物中和口腔酸性;食用酸性水果后,搭配面包、米饭等主食,降低酸对牙齿的直接刺激。

别让“隐形酸”偷走你的牙釉质

牙齿健康的敌人从来不只是糖分。当我们警惕甜食时,更应关注酸性食物这个“隐形杀手”。与其纠结“吃糖还是吃酸”,不如养成科学的护牙习惯:减少酸性食物摄入频率、及时清洁口腔、定期检查牙齿。毕竟,牙釉质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守护口腔健康,需要从认清“酸蚀真相”开始。

宋宏杰提示:下次喝酸奶、吃柑橘后,记得用清水漱口30秒,让牙齿远离“酸”的威胁哦!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