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忠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留影 受访者供图
在成都武侯祠的青砖灰瓦里,在杜甫草堂的飞檐翘角间,时光的痕迹被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温柔地抚平。这双手属于四川东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刘明忠。今年7月,他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泥瓦作文物修复师”二等奖,这位默默耕耘三十余载的匠人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
“像做梦一样,我只是个普通手艺人,这是这辈子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领奖台上。”时隔月余,刘明忠谈起获奖时刻,仍难掩激动。这位来自成都市郫都区乡村的匠人,用三十余年光阴,在巴蜀大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刘明忠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背着行囊走进大城市,在建筑工地做起小工。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藏经楼前。那天阳光正好,他将调好的灰浆递给正在修缮屋脊的师父,抬头瞬间,飞檐翘角间细腻生动的灰塑吸引了他,让这个年轻小伙对古建筑萌发了兴趣。
1991年,20岁的刘明忠毅然拜师,正式踏入泥瓦作文物修复领域,这一踏,便是三十余载。
刘明忠坦言,文物修复工作枯燥且辛苦,调灰、砌砖、盖瓦,日复一日与尘土、砖瓦为伴。当不少师兄弟中途转行时,但他却抱着“把活干完、干好”的念头,在一次次文物修复中找到了成就感。
这份成就感,在2010年武侯祠诸葛亮殿修复项目中,化作了更深的责任与热爱。
诸葛亮殿作为成都武侯祠的瑰宝,其修复工作对刘明忠而言意义非凡。当时,业主要求用“锤灰”这一传统材料进行修复。所谓锤灰,需将石灰、桐油、棉花混合后反复捶打,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但能让古建筑更长久地抵御时光侵蚀。两个多月里,他在脚手架上俯身抹灰,汗水浸透衣衫也不停歇。“每一抹灰都要对准老砖瓦的纹路,力求不破坏原始形态。”
“文物修复从来不是简单的‘修补’,我们是在帮古建筑留住青春,守住古人的智慧。”刘明忠强调,文物修复应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确保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真实保存。因此,他在修复过程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有材质、工艺和风貌,让每一处修复都成为历史的延续而非改变。
从杜甫草堂的飞檐翘角到武侯祠的雕梁画栋,从祠堂街的青砖黛瓦到金沙庵的朱门石础,三十余年来,刘明忠的足迹渐渐遍布四川大大小小的古建景点。一块块青灰色砖瓦堆叠起他的成长轨迹,也见证了一位普通泥瓦工人向文物修复师的转变。
如今,他除了奔波于各地修复现场,还在系统整理川派泥瓦作技艺,“我要把这门手艺传给年轻人,让文物修复的匠心代代相传,让更多巴蜀文物留住时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