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谷千重浪 图据网络
眼下又到了水稻收割的季节,我总会想起老家那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还有那些年一起收割稻谷的旧事。割稻是传统的体力活,也是一种独特的农耕记忆。虽然辛苦,但那一刻的丰收喜悦,却足以让人忘记所有疲惫。
收割稻谷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粮食收获与储备工作,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备齐各种农具:割稻用的镰刀、脱粒用的挞斗、挑运稻谷的箅筐和扁担,以及晾晒时翻谷用的竹耙等。其次要整理好晒坝,确保有足够的场地晾晒。同时还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比如鸡鸭鱼肉和酒水饮料,以便在农忙时招待帮忙的乡亲。
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稻谷的实际成熟情况,确定收割日期和所需人数,提前与别家协商换工。有时候,为了集中人力高效抢收,还得抽时间先把那些偏远、零散小块的稻谷提前割完,留下成片的大田,方便大伙儿一起协作,全力收割。
到了割稻那天,天刚蒙蒙亮,帮忙的乡亲们便陆续赶到田头。大家简单寒暄几句,夸一夸今年稻子长势好,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各自忙活起来。
女人们下到田里,拿起镰刀,弯下身子,动作利落地开始割稻。有的半蹲,有的直腰,前后脚站稳,左手攥住稻秆,右手挥动镰刀---“沙沙”的握秆声与“刷刷”的割谷声交织在一起。一束束稻穗被熟练地捆成把,一片片稻秆应声倒下。不过几分钟,一小块田的稻子就已割完,谷把子整齐地堆在一旁。
男人们也自动分好了工,两人一组,默契配合。一组专门递送谷把,另一组负责挞谷。挞谷的人双手接过谷把,高高扬起,将稻穗重重摔在挞斗壁上,谷粒应声簌簌脱落。他们手腕一抖、一翻、一扬,动作干净利落。谷粒“哗啦啦”地落在挡席上,碎草轻飘飘地散到一旁,一切都节奏分明、有条不紊。
清晨时分,大家精神十足,一边高声聊着最近的见闻和趣事,时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可手上的活儿却一点没耽误,来回跑动、动作利落。不一会儿,整块田的稻子就收割完毕。女人们放下镰刀,顺手把割下的谷草捆好,一垛一垛立在田间,不过几天就能晒得干透。
挞斗渐渐满了,负责挞谷的那组人便松开挡席,取出挞节梯,轻轻抖动让混在谷粒中的草屑飘出,静静等着拿来工具出谷。递把子的两人则赶到田边取来箩筐和撮箕,待装满了,就一担一担挑到田埂上,或直接运往晒坝。
上午是割稻的“黄金时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除了偶尔停下喝水,几乎没人放下手里的农具休息。大家头戴草帽遮阳,脖子上搭着毛巾擦汗。汗水很快湿透了衣裤,不少男人干脆光起膀子干---黝黑的皮肤浸满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劳动强度加大,出汗越来越多,补水也变得频繁。田埂边,甜凉茶、薄荷茶、盐开水一字排开,还有补充体力的小汤圆。后勤供应,绝对到位。
收割进度不断加快,队伍里抽出两人专门负责将谷子挑往晒坝。那里有老人家专门负责翻晒---他们一会儿把谷子全部铺开,一会儿又拢成堆,一会儿刨成行,一会儿又围成圈。他们用竹耙细细梳理,挑出混在里面的稻草叶,再用木铲推开,让每一粒谷子都均匀晒到太阳。每隔半小时左右,就要这样循环操作一次。
为避免浪费,在翻晒的间隙,他们还会把挑出来的稻草叶用大孔筛子过一遍,仔细筛出夹在叶间的谷粒。谷子摊开后,翻晒的人便提着竹篮回到田里,细心捡起掉在地上的断穗,带回晒坝用手搓下残留的谷粒。真正做到了一粒不丢,颗粒归仓。
按照计划,通常要在上午完成一半或多一点的进度,这样下午就能轻松一些。午后烈日正当头,大家仍如约来到田边集合。虽然稍显疲惫,但每个人依然干劲十足。
随时间推移,田里金黄的稻谷一片片减少,而晒坝上的谷子越堆越高,渐渐垒起一座座小山。
夕阳西下,微风轻拂,晒坝上飘散着淡淡的青草香与清新的稻谷气息,沁人心脾。这稻香,既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凝结着人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多年以后,每当再闻到这熟悉的味道,心中总会漾起一阵暖意---它不只是一种香气,更是一段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日子始终如一的向往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