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培训
入户宣传 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达州东部经开区是川东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以61个责任片区、46套地面监控、3架无人机、4000余件专业装备的“硬核”配置,将森林火灾防控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智慧作战”。为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达州东部经开区以“预防为主、防灭结合、科学扑救、安全第一”为总方针,从责任闭环、源头防控、科技支撑、全民动员、区域协同、应急备战六大维度,构建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巩固”的全链条防灭火体系,用扎实举措筑牢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压实到底:五级包保体系织密“责任网”
“森林防灭火不是‘独角戏’,而是‘一盘棋’。”达州东部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严格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将森林防灭火纳入重点工作清单,实行“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火情形势、部署防控任务。
在责任落实上,纵向建立“区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护林员包山头”五级包保体系,将全区200余片林区科学划分为61个责任片区,明确每片林区的区级包联领导、乡镇负责人、村级网格员和专职护林员,并逐一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目前,全区已实现“每座山有责任人、每棵树有人看护”。横向则整合应急、林业、公安、农业等12个部门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在火源管控、隐患排查、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从区级统筹到基层落地,责任层层传递、压力级级传导,真正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查、责有人担”。
源头严防死守:136处隐患动态清零 精准管控火源
源头管控是防灭火的“第一道防线”。达州东部经开区坚持“全域排查无死角、隐患整治零容忍”,组建起由林业技术人员、乡镇干部、护林员组成的“专业+基层”排查队伍,对林区输电线路、通信基站、林下可燃物堆积区、景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每月常规排查+季度深度排查+特殊时段专项排查”。今年以来,区森防指办组织各相关部门在火险期内开展专项检查25次,累计排查隐患136处,完成整改136处,整改率达100%。
在火源管控上,实行“严管+疏导”双措并举:严格野外用火审批,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的森林防火期和高火险时段,全面禁止林区内祭祀用火、农事焚烧、野外烧烤等行为,林区入口设立9个检查站,实行“入山登记、火种收缴”制度;针对春耕秋收等农事用火集中期,推行“定点用火、限时用火、专人监管”模式,划定安全用火区域并配备灭火器材;针对清明祭祀高峰,推广鲜花祭扫、丝带寄哀思等文明方式,组织志愿者在林区路口开展“禁烧劝导”。
科技赋能防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 火情无处遁形
为破解林区面积广、地形复杂、人工巡护效率低的难题,达州东部经开区投入专项资金,在麻柳镇、福善镇等重点林区搭建“森林防灭火智慧指挥平台”,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
地面布设46套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和12套热成像监测仪,覆盖重点林区主干道、进山入口和高火险区域,设备具备烟火识别、高温预警功能;空中启用3架无人机开展常态化巡护,每周对偏远林区、交界区域进行2次全覆盖巡查,特殊时段加密至每日1次,可穿透植被监测隐蔽火情;建立“智慧平台+手机APP”联动机制,监测数据实时传输,一旦发现火情或违规用火,系统自动报警并定位事发点,10秒内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区森防指、乡镇值班室和就近护林员。
今年以来,通过智慧平台累计预警违规用火行为32起,均在萌芽状态处置完毕,科技手段让火情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发现”。
全民动员参与:线上线下精准宣传 防火意识入脑入心
“防火意识是最好的防火墙。”达州东部经开区将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固定+流动” “普遍+精准”的方式,让防火知识家喻户晓。
线上,利用区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开设“森林防火小课堂”专栏,每日推送防火法规、避险常识、典型案例;在高火险期发送公益短信,覆盖全区12万余名群众;制作森林防火警示教育片,在村组微信群、户外大屏循环播放。线下,在林区入口、村(社区)要道设立标准化警示牌,悬挂宣传横幅;组建“森林防火宣传队”,由乡镇干部、护林员、志愿者组成,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面对面”讲解;结合“3·30”森林防灭火警示日、“11·9”全国消防日等节点,举办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有奖问答、装备展示、实景演示增强互动性。
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对林区经营户开展专题培训并签订《防火承诺书》;对中小学生开展“森林防火进校园”活动,通过手抄报、主题班会普及知识;对返乡务工人员、游客等流动群体,在车站、景区设置宣传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让“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成为共识。
区域协同联动:跨区域联防联控 破解交界防控难题
达州东部经开区地处万达开交界地带,部分林区与开江、梁平等地接壤,交界区域防控难度大。为此,该区主动构建“内外联动、左右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
区域协同方面,与周边区县签订《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协议书》,建立三大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每日互通火险等级、气象数据、巡护动态,重大节日、高火险期加密通报频次);联合防控机制(每季度开展交界区域联合巡护,共同排查隐患、清理林下可燃物,今年已联合巡护16次,消除跨界隐患23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交界区域火情处置流程,一旦发生火情,两地立即启动联动预案,共享火情信息、协同调配力量)。今年春季,某交界区域发生火情苗头,两地迅速联动处置,1小时内控制火势,未造成重大损失。
内部联动方面,建立“区森防指统一指挥、部门分工协作”的响应机制,应急、林业、公安、气象、卫健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一盘棋”作战格局。
实战砺兵强能:三级应急体系 火情处置“快准稳”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达州东部经开区以“打早、打小、打了”为目标,构建“专业+半专业+义务”三级扑火队伍体系:区级组建1支3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4个乡镇各组建1支30人以上的半专业扑火队,61个行政村各组建1支15人以上的义务扑火队,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
在物资储备上,构建“区-乡-村”三级物资储备网络。区级储备库配备无人机、高压水泵、灭火弹等大型装备230余件;乡镇储备库配备风力灭火机、防火服、水枪等常用物资800余套;村级储备点备足灭火器、砍刀、水桶等简易工具3000余件。
在应急备战上,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高火险期“全员在岗”;防火期坚持每日三报火情专报,发出研判结论65期;关键节点提前制定专项预案,在重点林区前置扑火力量和物资,实行“带装巡护、靠前驻防”。2025年以来,成功处置初期火情8起,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从责任闭环到科技防控,从全民参与到区域协同,达州东部经开区用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举措,将森林防灭火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这张覆盖全域的“防火网”,不仅守护着万亩森林的生态安全,更守护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绿色期盼,让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