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张龙贵
面塑作品《父子》
面塑群像《成都老茶馆》
面塑,俗称面花、花饼、面揉,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以糯米和面粉为主要材料,掺进颜料制成不同颜色的面团,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动物、人物、景物、器物等各种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有一位面塑艺人,名叫张龙贵。凭借对面塑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他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创造出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从小镇茶馆到国际舞台,张龙贵的面塑之路越走越宽广,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门古老手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传承面塑情缘
今年50岁的张龙贵出生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社区。他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面塑的魅力,因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的面塑艺人,家里总是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塑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给张龙贵带来了无尽的好奇与欢乐。
每当爷爷和父亲出门时,总会带走所有的小动物,回家时便已售卖一空。虽然小动物没了会让小龙贵心里有些失落,但晚上看到爷爷和父亲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又“变”出来时,他开心极了。
小龙贵特别喜欢父亲捏的那个威武又灵巧的“孙悟空”,为了防止“孙悟空”被卖掉,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藏了起来。可当他放学回家后,发现“孙悟空”不见时,气得大哭大闹起来。“不要哭了,爸爸赔你一个更大的!”父亲安慰他说。“我要看到你做。”小龙贵提出了要求。父亲一边捏着面团,一边给他讲解。小龙贵看得仔细,听得认真,恨不得记住制作“孙悟空”的每一个步骤。
有一天,小龙贵决定自己动手尝试制作面塑。他舀了一碗面粉,加水和成面团,但发现面团并不听话,无法像爷爷和父亲那样轻松地捏成小动物。他开始疑惑,难道他们的面团有什么特别之处?当爷爷和父亲回家看到他满脸面粉时,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了他的探索精神,并告诉他制作面团的正确方法。
那天晚上,小龙贵用父亲和好的面团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一只小“兔子”。虽然形状和比例还不够完美,但得到了家人的赞赏。这次成功的尝试让他信心倍增,他决定要努力学习面塑技艺,并将其作为未来谋生的本领。张龙贵的面塑之路从此拉开了序幕,他与这项传统手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耕耘面塑之梦
初中毕业后的张龙贵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务农的生活。然而,他的心中燃起了对面塑技艺更强烈的渴望。他请求父亲教他如何制作面团,因为这个基础功夫对于面塑来说至关重要。
“制作面团需要面粉、糯米粉、防腐剂、蜂蜜和水等原料,调匀反复揉搓后,再把生面团放进锅里蒸半个小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张龙贵学会了如何调配原料、揉搓面团,并且明白了和面的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和琢磨。他每天练习,从少量做起,逐渐增加分量,通过不断地努力,他逐步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制作出的本色面团和各色彩条都令父亲满意。
在农闲时,张龙贵还会跟着父亲去赶集摆摊,他默默观察,将父亲的手法记在心里。有时候忙不过来,他还会接手一些简单的面塑制作,比如桃子、兔子和鸭子等。看到小朋友高兴地拿着他捏的面塑跑走时,张龙贵特别开心。父亲忙完了,也把一些面塑的要领和经验传授给他。就是在一天天的摆摊中,张龙贵的面塑技艺不断提升。
而后,电影《泥人常传奇》更是激发了张龙贵成为面塑大师的志向。虽然面塑和泥塑有所不同,但他相信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他立志要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为一个能够捕捉生活精髓的面塑大师,用他的手艺描绘出平凡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面塑手艺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维持生计并继续追求自己的面塑梦想,18岁的张龙贵带着行头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成都市区。在那里,他穿梭于公园和旅游景点,以自己的手艺吸引着游客和市民的目光。
深知学无止境的张龙贵,在27岁时又拜入泥塑大师蔡大权门下,将面塑与泥塑技艺相互融合,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灵动传神。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张龙贵的技艺不断进步,不论是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还是各种瓜果蝉虫都信手拈来。2016年,他被评为成都市非遗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张龙贵秉持着“坚守传统,与时俱进”的理念,不仅走访多位名师,广泛学习借鉴各种艺术门类,还将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融入作品之中。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受邀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迪拜等地,所到之处其面塑作品均受到人们的喜爱。
张龙贵始终没有忘记青年时看过的电影《泥人常传奇》,也没有忘记当时立下的志向。他经常深入小镇的茶馆、戏班、农贸市场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2019年8月,张龙贵完成了面塑群像《成都老茶馆》。该作品历时一个多月完成,生动还原了成都老茶馆内市民喝茶、掏耳朵、下象棋等场景,其人物形象传神逼真、细节处理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尽管张龙贵大部分时间在市区进行面塑活动,但他始终心系家乡,积极参与青白江区的非遗推广活动。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并将其传承下去。
“只要有人愿意学,有人愿意传,面塑就会永远焕发活力。”张龙贵坚信,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这门古老的手艺将会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