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人流 成都市美术馆供图
本报讯(萧瑟)近日,“烽火宣言---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文献研究展”在成都市美术馆对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展览汇聚了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艺术大家抗战时期在四川地区的佳作,用500余件文献资料与艺术作品,讲述与还原烽火之中身处四川的艺术家们的时代群像。
本次展览以七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艺术宣言为主线串联,虽源于不同领域,却共同回应着救亡图存的宏大主题。艺术由此跳出了“审美”的窄门,转向了辽阔的“人民”---它不再局限于技法的精雕细琢,而是转向对千万人呐喊。
刘开渠的《无名英雄像》(复制稿)可能是川西坝子上任何一个农民的儿子,也是300多万出川抗战子弟的集体缩影;张漾兮的木刻作品《前方浴血抗战,后方加紧生产》和《献军粮》刻画出前线的壮烈与后方的坚韧,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谢趣生的《招魂曲》系列漫画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个时代的黑暗面。这也是该作品自1946年首展后,时隔近八十载的首次公开展出。
战场硝烟弥漫,艺术可为矛撕破真相,亦可为盾守护文脉。面对“中国艺术已失传”的喧嚣与认知战,李有行、庞薰琹、沈福文、雷圭元等艺术家奔走抢救濒危的民族工艺,以美学凝聚起民族的信念与认同。
美术界的空前团结是抗战史上动人的一章。张善孖笔下的猛虎,不仅以啸震山河之势提振军民士气,更通过海外义卖筹集了宝贵的抗战经费。在国内,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众多名家汇聚四川,在1942至1946年间举办了超过两百场展览,不仅为抗战募捐,更将当时的成都锻造成张大千口中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根据地”。
此外,本次展览展陈突破传统文献展的静态模式,以“沉浸式+互动性”的设计增强观众对历史的感知。
在序厅抬头望去,从卢沟桥枪声到日本投降书签署,抗战大事记时间表在头顶流转,低头俯视,地面投射出“中国何去?艺术何为?”的灼灼追问;入口处的水雾投影让曾在成都街头矗立数十年的无名英雄,仿佛正穿越历史迷雾向观众走来……
大量文献通过互动设计让观展体验升级。老成都地图上标注的地理点位还原了遍地开花的美术界抗敌活动,其间暗藏玄机,俯身贴近便可一窥历史;展柜下方的抽屉里,藏着四川旧有手工艺调研的历史图片、文献等拓展彩蛋,静候每一位愿意深入了解的观众前来翻阅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