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沉淀的三线建设印记 回溯工人阶级的奋斗史诗异乡漂泊30年 他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成都考古五年创新成果引关注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70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26

触摸沉淀的三线建设印记 回溯工人阶级的奋斗史诗

——探访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记者张宸菱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世纪60年代,一场席卷全国的三线建设在华夏大地蓬勃开启。数百万工人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扛着工具、背着行囊,奔赴深山荒野,为新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铺就了坚实路基。

六十余载时光流逝,当年三线建设者的奋斗足迹凝结为淬火的历史印记。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展品、一个个复原的劳作场景,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一首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近日,记者来到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回溯工运记忆、感悟三线精神,那段以热血熔铸的火红岁月徐徐展开---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鸟瞰  受访单位供图

三线精神展示

展厅一隅


镌刻在山河间的国家记忆

1964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重大决策。一场以战备为核心,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无数建设者背井离乡,怀揣热忱、挥洒汗水,在荒坡野地盖起厂房,在深山峡谷凿山开矿,在悬崖峭壁贯通“天路”。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和科研机构拔地而起,成昆铁路、川黔铁路……一条条铁轨串起覆盖大西南的铁路运输网。山河之间,皆为印证。

走进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目之所及,老照片、老物件静静展陈,记录着那些拓荒者的足迹,保留着三线记忆的余温。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共征集了江泽民同志对三线建设的题词,温家宝同志的亲笔赠书,宋平同志为博物馆题写的馆名,谷牧、彭德怀、李井泉、钱敏、徐驰、杨超等同志三线建设时期文物,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2万余件(套)、图片1万余张,还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市、企业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各个层面高清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

展厅里,目前上展的实物共有2400余件(套)。在这个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三线主题博物馆里,丰富的藏品,全景式展现出全国13个省自治区建设者用血汗浇筑的不凡成就。四川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攀枝花更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从“七户人家一棵树”到“百里钢城”,这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博物馆亦再现了答案。

在724件(套)被鉴定为文物的馆藏藏品中,共有珍贵文物412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套),国家二级文物29件(套);国家三级文物378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971年交通部唐山机车车辆工厂320蒸汽机车”记录着全力以赴如期“出铁”的信心与决心,“七一”纪念铁见证着第一次铁水出炉时刻的欢欣与热烈,“雪佛莱”轿车反映着党委、政府与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与关切。还有那些带有红色批注的文件、褪色标语的搪瓷缸、留下斑斑锈迹的设备工具……妥善存放的每一件珍贵藏品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打开了通往三线建设时光深处的大门。

感知三线建设的历史温度

走在展馆里,像跨越时空,与先辈的一场隔空对话。纵然工具简陋、条件艰辛,可透过一幕幕场景还原, 一张张留存影像,仍能感受到他们的饱满热情和冲天干劲。

金沙江畔,攀枝花大会战如火如荼,展区中播放的一段视频带参观者回到1964年,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年战天斗地的激情。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5万余名建设者聚集在这个地处川滇交界处的地方。几个月后,人数攀升至20余万,高潮时期,会战大军甚至达到60多万人。

开发前的攀枝花,比想象中更为艰苦。没有电、没有水、没有道路,更别提生活住房。“我们那个时候一口大锅走到哪就背到哪,顿顿都要吃‘红糖稀饭’。”曾经的亲历者这样笑道。“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这句话描绘了早期建设者的真实生活场景,在三线建设博物馆里还原出来。吃的是沙子饭,喝的是泥浆水,他们却将“泥沙”戏称为“红糖”,用乐观的精神将苦涩熬成了甜,齐力推动攀枝花的建设进程。

成都变电工程处6名职工肩负使命,携带3000瓦功率的柴油发电机奔赴攀枝花。他们夜以继日架设线路、披星戴月建设电厂。1964年9月,攀枝花的第一盏灯成功点亮。

缺乏大型机械设备,建设者手持钢钎、锄头凿山开路,合力用绳索拉动石碾压实路基。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用人力、用简陋的工具解决了道路通行问题。

开拓者们在崇山峻岭间的日夜奋战浓缩在博物馆中。“仅仅一年时间,他们就完成了通电、通水、通路、解决住房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时光随着脚步移转,从山里的帐篷,到“白天压杠杠、晚上杠杠压”,再换成了“干打垒”房子。物质条件逐步改善,坝坝电影、新华书店开放,工地医院、职工子弟学校开办起来。荒山野岭里渐渐长出了一座崭新的城市---攀枝花。

铭记永不褪色的三线精神

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关,取得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攀枝花在发展过程中凝聚着无数劳动者众志成城的力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现实写照,在馆中处处可见。

1966年,随着“主攻两矿,拿下两厂”任务号角的正式吹响,攀枝花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在展区里打造的“矿洞”,“宝鼎青松”亓伟的雕像映入眼帘。亓伟,这位在三线建设中熠熠生辉的英雄人物,宛如一棵坚韧不拔的青松,扎根于宝鼎矿区。在他的带领下,建设者们相继取得了夺煤保铁、保电、保钢大会战的伟大胜利,为攀枝花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继续前行,炼铁专家周传典的雕塑伫立在博物馆中,在他身后,是“一百单八将”的珍贵合影。由周传典牵头,108名科研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队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经过几千次反复试验,成功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难题,为攀枝花钢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为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浩大的成昆铁路项目工程,全线共991座桥梁、427座隧道,是铁道兵战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一把把锄头、一辆辆推车修建完成的。一封孙剑明烈士未写完的家书展陈在博物馆中,字迹间流淌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信仰。当年,他的父亲拿到遗物,沉默良久,开口问的第一句话是:“他的任务完成了吗?”很快,两位哥哥前往孙剑明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继续参与成昆铁路的修建。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实现全线通车。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从第一炉铁水的成功炼成、成昆铁路的全线通车,再到后来,二滩水电站的建成投运、攀钢二期工程的顺利完工,从三线建设走来的工运史,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篇章,更是工人阶级用不屈的脊梁铸就的不朽丰碑。

历史走到今天,三线精神于岁月中淬炼传承,早已深植于攀枝花的每一寸肌理之中。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自2015年正式开放,已相继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称号。十年来,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工会组织职工开展主题学习,学校带领学生感悟先辈担当,这座场馆是连接过往与当下的载体,也成为精神洗礼的殿堂。

展厅末尾,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据,展示着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脚下,由不同时期百位劳模的脚印铺成一条路,诉说着这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耕耘。

博物馆中,有孩子循着脚印前行。新一代中国人,亦正沿着老一辈的道路和足迹向前走去。前路漫漫亦灿灿。广大劳动者接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续写新的传奇。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