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沉淀的三线建设印记 回溯工人阶级的奋斗史诗异乡漂泊30年 他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成都考古五年创新成果引关注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70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26

异乡漂泊30年 他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

袁玉华彭方均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家人送上感谢锦旗

9月4日下午,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观音阁村的村头格外热闹,村民们互相传递着一个消息:“村里牟家失联30年的二儿子牟太华,从广东回来马上就要到家了。”

当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的汽车缓缓停下,轮椅上的牟太华还未完全下车,人群中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便挤到最前面,颤抖着拉住他的手。老人是牟太华74岁的母亲喻贞容,没等开口,老人的眼泪先流了下来,她忽然使劲掰起牟太华失去知觉的右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数着,声音哽咽:“你啷个少了一个指头?咋个只有四个?”这句话说完,喻贞容再也忍不住,双手掩面泣不成声,周围的村民也红了眼眶。

失联30 年,从“查无此人”到户口被注销

“华华是1995年出去的,去广东打工,当时才20岁。”喻贞容抹着眼泪回忆,儿子刚到广东时还给家人报过平安,春节前后给家里寄过两封信,还附带一张照片。可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儿子的消息。家人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回信,可每一封都被贴上“查无此人”的标签退了回来。

观音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家琴告诉笔者,这些年,牟太华的家人没放弃过寻找他,托过外出打工的村民打听,也到当地派出所登记过,但始终没有线索。“失联时间太长了,大家都默认他可能不在了,后来就把他的户口注销了。”刘家琴说,正是这个注销记录,让后来的寻亲多了一层阻碍---身份信息的缺失,一度让线索核查陷入僵局。

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牟太华的父亲11年前因病去世。哥哥早年也外出打工,去年因脑梗回到泸州,至今未成家,日常全靠喻贞容照料。而喻贞容自己身体也不好,是村里的低保户,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东莞街头晕倒,基因检测锁定“泸州籍”

时间拉回到今年6月,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的街头,牟太华突然因病晕倒,被热心市民发现后报警。由于牟太华无法清晰说出自己的姓名、住址,当地警方将他送到东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随后又被转至樟木头镇医院治疗。

“治疗期间没有人来看过他,他自己因为脑梗,说话、行动都受影响,说不清楚家乡在哪里。”东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回忆,为了帮牟太华寻亲,他们找了很久,也想了许多办法。最终,基因数据显示,牟太华的籍贯大概率在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或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带。

8月9日,“宝贝回家寻子网”泸州志愿者接到线索后,立即发布了一则寻亲视频---视频里介绍了牟太华的情况,呼吁泸州网友帮忙扩散。没想到,视频很快在泸州人的朋友圈传开,不少分水岭镇的村民看到后留言:“这人看着很像观音阁村牟家的二儿子!”

两天核查+视频认亲,泪水确认是“华华”

泸州志愿者迅速联系上观音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家琴,刘家琴二话不说,立刻上门找到喻贞容,采集了亲属DNA样本。仅两天后,检测结果出来了:牟太华与喻贞容确为母子关系。

此时,牟太华在东莞已治疗两个多月,身体虽有恢复,但仍无法说话、无法行走。为了进一步确认,也为了唤起牟太华的记忆,泸州志愿者联合东莞救助站, 发起了一场跨省视频通话---镜头这边,喻贞容和牟太华的姑姑凑在手机前,流着眼泪一遍遍喊着“华华”“二娃”;镜头那边,牟太华原本呆滞的眼神慢慢有了光彩,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尽管说不出话,他却一直用力点头。

9月4日下午,在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护送下,牟太华坐着轮椅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哥哥牟太平拉着弟弟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喻贞容则守在儿子身边,一会儿帮他擦脸,一会儿为他整理衣服,嘴里念叨着:“这些年你都去哪里了?你爸死之前还让我们去找你……”

由于牟太华身患脑梗,目前无法说出这30年来在异乡漂泊的经历,嘴里时常念叨的是“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据悉,目前村里正着手帮牟太华办理户口恢复、低保等手续,后续还将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对接相关帮扶政策。

这场跨越30年、跨省域的寻亲,终于以一场迟到的团聚画上了句号。

官方+民间,协同寻亲首见效

离家30年的牟太华与家人相拥而泣,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宝贝回家寻子网”泸州志愿者共同见证了这一温情时刻。

此次团聚,不仅是泸州“官方救助+民间公益”协同寻亲模式的首个成功案例,更标志着双方以正式协议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后,寻亲困局破解迈出关键一步。

今年6月,广东省东莞市市民在街边发现因病晕倒的牟太华。报警后,因牟太华无法提供身份信息,当地警方将其送至属地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迅速启动双重保障:一方面开通医疗救助通道,确保其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运用基因检测技术排查其身份,最终发现其基因数据与泸州方面匹配,初步锁定其籍贯为泸州。

“宝贝回家寻子网”泸州志愿者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介入。志愿者利用专业的寻亲方法和社交平台的传播力量,对牟太华的身份信息展开深入调查,仅用两天时间就找到了牟太华在泸州的家人。

“若不是此前签了合作协议,牟太华不会这么快回家。”“宝贝回家寻子网”泸州志愿者负责人直言。据介绍,该组织此前已与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签署常态化合作协议。比如,此次确定牟太华身份线索后,志愿者立即同步信息至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随后泸州方面对接广东属地救助机构,通过跨省救助接力将牟太华安全送回故乡。

谈及合作的意义,“宝贝回家寻子网”泸州志愿者负责人道出民间公益寻亲的长期困境:“过去志愿者上门调查,常被误认成‘骗子’,与官方机构对接也常遇‘不认可’,信息堵点让寻亲效率大打折扣。”比如此次合作中,双方优势形成互补,官方救助机构凭借行政资源与专业流程保障规范性,民间公益组织则以灵活运作、社会动员能力弥补官方,让寻亲环节无缝衔接。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协作并非临时联动。据泸州市社会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在协议中明确了信息互通、联合寻亲、困境人员帮扶等常态化条款,让官方的“硬保障”与民间的“软优势”形成闭环。四川省内此前已有官方与民间寻亲力量的零星合作,而此次通过正式协议推动协作机制化,也算是一次实践探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