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桂语山塘夜画月饼里的团圆我的“写家梦”红叶醉秋祖国,你好中秋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7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26

山塘夜画

马晓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夜幕下的七里山塘 资料图

从苏州拙政园行至平江路的朱马交桥,一路穿街过巷,仿佛倏然穿越了时空。这里烟火气正浓,市井生活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我便索性在桥边闲坐下来,看潺潺流水、枕河人家,听远处评弹声悠悠传来---舒缓轻柔,似有还无。诗意与人间烟火在此交织,缓缓流淌,恰是我心中向往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好巧啊!又遇上了!”原来是上午在拙政园帮我拍照的两名汉服女孩,她们身上娴静的气质,与姑苏的温婉雅致相得益彰。我问及她们接下来的去向,她们笑吟吟地告诉我:“去七里山塘,那里的夜色特别美。”

“七里山塘”四字如珠玉落盘漫入耳际。我迅速拿出手机,指尖轻点间,竟叩开了千年时光。资料显示,七里山塘始建于公元825年,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募工凿河堆堤而成,故又称“白公堤”。遂临时起意,前往此地。

走出平江路,夕阳渐沉,暮色四起,我终于抵达了七里山塘。街口一堵素净的白墙上,“七里山塘”四个墨字赫然入目,笔力遒劲,衬着白墙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山塘桥上早已挤满了人,身影绰绰,仿佛都在静候某种盛大仪式的开场。正暗自疑惑,身旁一位举着相机、打扮时尚的阿姨笑着告诉我:“大家都在等待灯笼亮起的那一刻呢!”

山塘桥视线极佳,站在桥上远眺,清澈的山塘河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贯穿整个街区,缓缓流淌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黛瓦,如一幅细长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不知不觉间,暮色如幔帐般垂落,街巷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青灰色中。忽然,人群中传来一声清脆稚嫩的“哇”声,无数道目光随着这声音投向河岸。

只见两岸的灯笼次第亮起,倒映在水中,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黛瓦白墙檐角的灯笼一串串垂下,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灯光透过红纱,洒在河面上,像捻碎了的胭脂,随着水波漾开。两岸的金色灯带倒映在水中,与檐角灯笼的光影交织,将夜色渲染得如梦似幻。

我缓步走下石阶,融入山塘街上熙攘的人流之中。街道两旁尽是古意盎然的晚清与民国建筑,多呈几落几进的格局,层叠的飞檐与斗拱仿佛叠印着时光的痕迹。这些老屋在岁月的打磨下虽略显斑驳,反而更添了几分沉稳古朴的韵味。

漫步古街,不时有身着汉服与新中式服饰的年轻女子翩然经过,衣袂轻扬,宛若画中之人。眼前景象,让人恍惚间似与往昔时光悄然对话,仿佛正漫步于一场流转千年的梦境之中。

继续向前走去,只见一座古桥悠然跨过河道,将山塘街与对岸的小巷人家相连---那便是通贵桥,山塘街的标志。桥边聚满了拍照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

停下脚步,我细细端详这座古朴的单孔石拱桥。桥身以花岗石筑成,桥栏则以青砖砌筑,上方覆着抹角石条。望柱之间,石刻题款依稀可辨。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

凭栏俯瞰,舟楫往来,绿波荡漾,船头挂着的红灯笼摇曳生姿,这份宁静与婉约、诗意与浪漫,让我生发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信步走进岭南会馆,我和许多游客一样,立刻被一台庞大而精巧的木质纺织机吸引。织机似乎出了些故障,两位织娘正俯身仔细检视每一个部件,神情专注,动作熟练,仿佛对这座古老机器的每一处细节都了然于心。不一会儿,织机便恢复了运转,那位身着黑衣的中年织娘手脚利落地重新开始织布。这一刻,在岭南会馆之中,我真切感受到传统工艺生生不息的魅力与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

七里山塘,既弥漫着历史的沉香,也承载着寻常人家的烟火日常,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活态长卷,在江南的岁月里温柔流转。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