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至26日,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航空工业成飞首席技能专家申少泽步入国家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殿堂, 被正式授予 “大国工匠”称号。
这一刻的荣光,记录了他十八年来扎根航空专用设备研制、维修与改造一线,步履不停、追逐梦想的坚实足迹,也清晰勾勒出新时代航空人践行使命、勇于担当的奋斗身影。
这场关于匠心的“马拉松” 如何才能实现个人最好成绩?让我们一起来探访一下申少泽的 “独门秘籍”。

申少泽获评“大国工匠”

匠心传承,开展工匠夜校活动

“申少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合影
坚定起跑 为匠心定赛道
人生的绚烂多彩取决于你做的每个决定,浓墨重彩源于你做的每一件事。
从小到大,佩戴在父亲军装上的闪亮勋章,一直是申少泽全家最大的骄傲。童年时骑在父亲肩头,申少泽望着离家不远处的机场,战机来回起落,幻想有一天也能成为翱翔蓝天、守护苍穹的飞行员。那一刻的画面定格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记忆。虽然与飞行员的梦想失之交臂,但是一份来自千里之外成都的录用通知书,却给了申少泽另一次与战鹰结缘的契机。他对自己说,“如果不能开飞机,那我就修飞机、造飞机,只要能触摸到飞机,我就心满意足!”
然而当他第一次走进厂房,脸上却掠过一丝失落:这里看不见飞机的踪影,只有很多台机床高速运转的繁忙景象。师父佘剑递来一个万用表、一套螺丝刀,拍拍他的肩膀说:“每一台设备都是孕育战鹰的‘摇篮’。你要练好‘望闻问切’的本领,为它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师父的不断勉励和耐心指导下,申少泽逐渐明白设备维修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从维修机床里成百上千的线路和元器件起步,开始练就一身“十八般武艺”。
虽然未能与飞机零距离接触,但每当战鹰冲上云霄的轰鸣声响起,申少泽心中信念的火焰便熊熊燃烧:既已站上航空报国的赛道,任何岗位都是为战鹰蓄力;既然选择于此,就必须坚定起跑!
持续补给 为匠心注能量
得知申少泽荣获“大国工匠”称号后,成飞航空制造设备领域的博士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大家评价说,申师傅简直是难得的“多边形战士”---不仅是电气维修方面的专家,还能熟练掌握C++等编程语言与控制算法,独立开发航空专用设备自动测量软件。
能够在技术与技能双赛道上齐头并进,得益于申少泽从入职之初就从未停止探索与学习。随着对岗位工作的深入理解,申少泽逐渐认识到,面向未来,高端航空制造设备的研发、改造和维修,要求技能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运行中枢”---代码与算法。
为弥补技术短板,年轻的申少泽用积蓄买来电脑,将宿舍变成“深夜课堂”,从零开始学习编程。后来,为了读懂设备使用说明书、查阅大量外文技术资料,他又一头扎进德语和英语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了各类复杂的工业外语词汇。键盘上模糊的按键、桌面上褶皱的词典以及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时刻,见证了他一次次搭建起自己与设备对话的“桥梁”。
设备维修的世界,故障千差万别、问题扑朔迷离,申少泽将“多动脑、多提问、多学习、多动手、多总结”的“五多”经验归纳为自己成长的宝典。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的当下,他又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等新知识、新领域。他始终坚信,要想在设备制造这条赛道上保持领先,就必须将知识作为最好的能量“补给”。
找准配速 为匠心突重围
“匠心”马拉松赛道上节奏有快有慢,能够实现一次次超越,是因为申少泽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步伐,把握自己的节奏。近年来,他承担了职业生涯中一项重要任务---“飞机数字化装配设备研发”。
该设备是国内首套国产自主化大型部件装配系统,项目难点在于控制协同运动设备群组的空间定位精度。 申少泽负责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成装调方案的设计。
由于项目时间紧迫,申少泽大胆设想:是否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测量场并采用数字化协同装调评价方法,以缩短装调周期、提高装调精度?但该方法此前并无应用先例,如果贸然尝试,可能带来项目延期风险。是选择稳妥的传统方法,还是坚持创新突破?申少泽一度陷入犹豫。然而,若不尝试创新,就难以满足装调精度和效率要求,无法有效提升飞机装配关键设备的自主保障能力。
最终,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分析与验证,用实验数据说服团队采纳自己的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装调与集成验证,该项目成功应用于科研生产,为战鹰的准时优质交付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也让申少泽更加确信:既然认准了自己的“配速”,就应坚定跑下去。
保持耐力 为匠心练技艺
奋斗者的足迹总是坚实,实干者的荣耀源于匠心。
多年前,成飞五轴维修调试工作还依赖外协服务。作为青年骨干,申少泽主动请缨,立志攻克“五轴精度调试技术”这块硬骨头。然而项目一开始就遭遇困难:调试时,小角度旋转轴联动精度误差始终大于0.1毫米,多次尝试仍未突破。外部专家断言:“没有专用测头和软件授权,你们根本做不到!”
但申少泽选择迎难而上。没有现成资料,他就对着系统参数和程序反复研究技术原理;没有标准算法,他就恶补高等数学知识,自行推导算法。整整三个月,他白天在车间实验,晚上对着数据演算。凭借坚持不懈的毅力,他终于摸索出一套“反向联动数据获取及空间圆拟合”方法,仅用常规工量具和自编程序,就实现了自主高精度标定,将联动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以内,确保“S形试件”一次试切合格。
奋力冲刺 为匠心传火炬
2016年,以申少泽名字命名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他推动工作室工作与重点任务、重点课题紧密结合,依托工作室平台先后完成“飞机蒙皮钻铆在线逆向编程加工”等疑难攻关上百项。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申少泽充分发挥领衔人物的“传帮带”作用,打造“实操培训基地”“工匠夜校”等载体品牌,开展培训覆盖行业内外职工2000余人次;建立工作室职业技能竞赛“参赛选拔-备赛集训-完赛复盘”体系,形成技能骨干人才“培、练、竞、晋”的素质提升模式,培养出一批机/电一体、软硬件共通的一专多能型青年人才。
如今,一批批工匠新星在工作室的浇灌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工作室成员中已有35人次获得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名次和劳模工匠等荣誉称号,取得发明专利及成果奖项60余项。在成长的赛道尽头,冲刺的意义已不再是抵达终点,而是从领跑者转变为手持火炬的引路人,指引更多人前行。
航空制造永无止境,年轻工匠任重道远。申少泽用十八年的坚守证明力量源于初心,速度贵在坚持,目标在于传递。在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征程上,必将涌现更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航空人,为祖国航空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