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三级”工会是工会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和“前沿阵地”,是密切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农民工群体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工会组织的覆盖广度、服务精度和凝聚强度。为全面掌握绵阳市“小三级”工会建设现状,精准把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科学谋划强基固本、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近期,绵阳市总工会组织精干力量,对全市1127家“小三级”工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基础建设与运行效能亟待加强
调研表明,近年来绵阳市“小三级”工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组织覆盖面逐步扩大,但对照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盼,组织基础、保障能力、运行效能、服务水平等方面亟待加强。
(一)组织基础与保障能力有待夯实
组织覆盖持续拓展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当前,“小三级”工会组织覆盖面总体较广。在法人资格方面,87.13%的工会已依法取得社团法人资格,但村(社区)工会获得法人资格的比例偏低,制约了其独立开展活动、依法维权的能力。内设机构建设上,女职工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整体设立率不高。
经费保障不足,自给功能普遍偏弱。经费短缺是基层工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经费来源高度依赖单位行政拨缴和上级工会补助。其中,村(社区)、行业工会70%以上依赖上级补助。这种单一且不稳定的经费来源,严重掣肘了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工会作用的有效发挥。
服务阵地建设滞后,物理空间保障不足。“有场地办事”是工会服务职工的基本硬件要求,但现状不容乐观。38.78%的工会缺乏独立的办公场所,52.97%的工会没有专门的职工服务阵地(如职工之家、活动室等)。村(社区)工会办公场所短缺问题最为突出。企业、村(社区)工会的服务阵地缺口较大。
工作力量配备薄弱,专职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有人干事”是基础。调研发现,近半基层工会(44.5%)无专职人员,村(社区)工会尤其突出。工作人员构成中兼职为主,且培训不足,尤其村(社区)、企业工会人员参训机会少。工会社会工作者配备集中在乡镇(街道)、社区,待遇低,多为兼职,力量不足。
(二)运行效能与服务能力亟需提升
民主管理机制运转不畅,制度执行力有待加强。18.7%的工会去年未召开会员(代表)大会,乡镇、村工会较为突出。25%的工会所在单位未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行业、园区工会情况突出。民主机制运转不畅,影响职工参与度和工会组织的代表性、权威性。
服务活动初具规模,维权职能发挥不充分。工会活动以宣传教育、文化休闲、技能培训、体育健康为主。然而,职工最核心的“维权服务”开展比例仅56%。部分基层工会在过去一年未开展任何职工维权活动。劳动争议预防工作虽有一定基础,但20%的工会未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会推动签订的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及运用“一函两书”制度维权的比例不高,维权“主力军”作用未充分彰显。
服务阵地使用效能不高,供需对接精准性不足。现有的服务阵地以“职工书屋”“工会驿站”“职工之家”等为主。虽然整体使用情况尚可,但反映使用频率“一般”的比例不小,在行业工会、村(社区)工会中更为明显。阵地活力未能有效激发,服务供给与职工实际需求的精准匹配度有待提升。特别是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服务覆盖,存在明显短板。
二、来自“小三级”工会组织的殷切期盼
调研中,基层工会干部和工会会员代表表达了强烈的期盼,主要集中在强保障、优机制、提能力、促共享四个方面。
一是强保障。迫切希望上级工会大幅增加对村(社区)、小微企业工会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长效的保障机制。明确基层工会工作人员的配备数量和待遇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职工服务阵地匮乏问题。
二是优机制。期盼上级工会加强对“小三级”工会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明晰各级工会的主责主业与工作边界。优化建会流程和模式,特别是针对新就业形态领域。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报表和检查,让基层工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务职工上。
三是提能力。呼吁加大系统性、实务性培训力度,提升工会干部特别是兼职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统一规范工会社会工作者的招聘、管理、培训、考核和薪酬待遇标准,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基层工会工作辅助力量。
四是促共享。建议推动区域内工会服务阵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破条块分割。倡导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加强工会组织间的横向联动与协作,形成服务职工的合力。
三、聚焦“规范”与“智能”,建设富有活力的“职工之家”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基层的期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力在“规范”上下功夫,在“智能”上求突破,在“共享”上做文章,在“引领”上聚合力,全面提升“小三级”工会建设水平,真正将其打造成为职工群众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的“活力之家”和“温暖港湾”。
(一)深化“五个规范”,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组织架构规范。坚持依法建会、科学建会,在巩固传统领域工会组建的同时,按照“四有四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体系,积极探索楼宇、商圈、平台企业等新业态工会组建的有效模式,实现组织覆盖“量”“质”双升。
制度建设规范。制定完善涵盖工会组建、换届选举、会员(代表)大会等全流程的标准化工作细则。推动工会组织机构、工作职责、主要制度“上墙”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和规范性。建立健全常态化、多渠道的职工意见建议征集、反馈机制。完善会员评家机制,强化会员对工会工作的监督评价。
队伍建设规范。根据工会会员人数和工作任务,按需合理配备专兼职工会干部。制定并规范工会社会工作者(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的聘用、管理、培训、考核、薪酬和职业发展制度,稳定队伍、激发活力。整合资源,建立工会工作培训专家库,打造具有工会特色的干部培训品牌,提升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阵地建设规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全市统一的职工服务阵地建设标准和功能配置指南,推动形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善、便捷可达的服务阵地网络。配齐配强阵地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完善阵地建设和运行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服务效能评价体系。
经费管理规范。加强对基层工会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严格执行《四川省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实施办法》,确保经费使用合法合规、聚焦服务职工主责主业。在基层工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和绩效性。
(二)拥抱“三个智能”,赋能服务转型升级
智能决策助理。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行业发展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状况、职工队伍结构变化、职工需求热点等大数据的智能分析,为工会参与政策制定、开展集体协商、精准服务职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加强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分析,提升工会对劳动关系风险隐患的预判预警能力。
智能服务顾问。深度优化升级“川工之家”APP绵阳频道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描绘职工“画像”,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智能匹配。运用大数据预判维权需求热点,推动维权模式从“事后被动救济”向“事前主动预防、事中高效介入”转变,努力将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智能工作场景。加快建设覆盖市、县、乡、基层工会的一体化智能在线办公平台。实现会员管理、维权服务、活动组织、宣传教育、经费报销等工作的线上化、流程化、智能化办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响应速度,减轻基层负担。
(三)探索“两个共享”,盘活资源提升效能
阵地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平台,实现阵地信息发布、在线预约、使用评价等功能。建立跨层级、跨区域的阵地共享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共享规则、使用规范和激励措施,最大化盘活存量资源。
服务资源共享。建立基层工会服务协同响应机制,对于职工提出的超出单个工会服务能力或涉及多部门的复杂需求,由上级工会协调或相关工会组建联合服务小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形成服务合力。
(四)强化“一个引领”,凝聚团结奋斗共识
坚持将思政教育“融入”工会主责主业:融入维权服务,在依法维权中讲清道理、疏导情绪;融入劳动和技能竞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宣传教育活动,讲好职工故事、工会故事;融入工会各项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着力打造“四个合作”思政教育共同体:联动党校、高校等教育机构,引入优质师资课程;联合社科研究机构,加强工运理论研究;协同政府部门,整合政策宣讲资源;携手社会组织,拓展服务与教育渠道,汇聚起强大的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合力。
“小三级”工会是工会组织联系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绵阳市的调研揭示,唯有直面经费、人员、阵地等基础保障的短板,聚焦维权服务核心职能的强化,同时以“四有”(有人干事、有经费办事、有办公及活动场地、有规范制度)“四强”(工会主席带动力强、工会干部服务力强、工会工作活力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强)规范化建设固本强基,以智能化手段赋能增效,以共享理念整合资源、激发活力,以思想政治引领凝心铸魂,才能有效破解发展难题,真正把“小三级”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