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激发活力 打造职工信赖之家泸州市中小企业职工疗休养面临的问题及建议畸形加班文化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8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18

泸州市中小企业职工疗休养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刘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引言:

职工疗休养是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升企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泸州市积极推动职工疗休养工作,尤其在服务优秀技术工人和劳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形态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广大中小企业职工在享受疗休养权益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为促进政策红利惠及更广泛的职工群体,本文基于对泸州多个区县的走访调研,系统梳理中小企业职工疗休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疗休养工作进一步发展。

一、基本情况

泸州市作为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职工群体庞大。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职工疗休养工作逐渐成为保障职工权益、提升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近三年来,泸州市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技术工人、劳模疗休养工作,覆盖人数达7000人次,超额完成省总下达的目标任务,获得了企业和技术工人的普遍赞誉。

精准谋划,优化疗休养工作体系。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技术工人的自主意愿,切实将疗休养地点的选择权赋予工人,依据其报名反馈情况进行精准统筹。主动与多家省内工人疗养院开展深度对接,整合各地资源禀赋,围绕技术工人需求,精心设计多条集健康休养、红色文化、技术交流、文体娱乐放松于一体的特色疗休养线路,为技术工人提供多样化选择。在组织推进过程中,构建完善应急预案机制,保证活动有序开展。以2022年为例,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泸州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响应、灵活调整行程安排,实现疫情防控与疗休养任务推进“双轮驱动”,取得扎实成效。

广泛动员,构建多元宣传推广格局。充分调动各方宣传力量,依托工会公众号、微信群、QQ工作群以及政策文件等渠道,向基层企业工会和县区总工会大力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疗休养政策,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在宣传推动下,泸天化集团、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企业积极响应。疗休养工作实现从2022年市总工会单一组织,到现在县区总工会、企业工会协同联动的转变,形成多方参与、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更多优秀技术工人享受到疗休养政策红利。

温情服务,彰显“职工娘家”关怀温度。秉持职工“娘家人”的服务理念,在报名通知、行程发布、集合启程等疗休养全流程中,构建起精细化服务体系。通过组建微信群、成立临时班委等方式,明确责任分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沟通协调的高效性。疗休养期间,从生活细节到活动安排,全方位配备随队服务人员,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营造温馨、舒适的疗休养氛围,有力提升每位参与者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江阳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及古蔺县等地的调研发现,一些中小企业在职工疗休养工作中面临参与率低、资源匮乏、覆盖不均衡等诸多困境。

(一)政策执行不一,企业负担重。一是政策细则模糊。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现行职工疗休养政策缺乏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尤其是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适用标准未作明确区分,导致执行尺度不一。例如,古蔺县某酒业公司因政策模糊,无法准确把握职工疗休养的适用条件(如是否需全员覆盖、如何平衡生产与疗休养安排等),连续三年未组织疗休养活动,直接导致技术工人流失率从2021年的8%攀升至2024 年的15%。二是成本压力大。疗休养费用对中小企业构成显著财务压力,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更倾向于压缩非生产性支出。以古蔺县某皮具公司为例,若严格执行每人3000元/年的疗休养标准,企业年增人力成本约20万元,占年度人力成本总额的8.3%,最终仅能安排12%的管理层职工参与。除直接费用外,职工离岗期间的产能下降、临时顶岗人力成本增加等问题进一步加重负担。例如,叙永县大型企业仅东方郎玻和永宁工匠2家,职工人数1734 余人,若执行疗休养标准,企业年增人力成本约50 万元。

(二)优质资源匮乏,服务单一化。一是本地资源不足。泸州本地区县优质疗休养资源匮乏,场地规模小、配套服务不完善,难以满足职工多样化疗休养需求。例如,纳溪区挂牌疗休养基地仅1家,且设施陈旧。古蔺县黄荆老林度假区作为县内唯一适合疗休养的基地,未配备专业健康管理师,可提供服务类型较少。二是服务内容同质化。“观光式”疗休养占比过高,现有疗休养项目以传统旅游观光为主,健康管理、心理调适等专业服务严重缺失。例如,纳溪区82%的企业仅组织“一日游”或周边短途观光,9%的企业甚至在行程中强制加入业务培训,职工反映“疗休养变相成了加班”。叙永县65%的企业反映有的职工一个月仅调休3天,若参加5天疗休养活动就会面临扣绩效风险,日均损失150元左右。三是需求与供给错配。不同职工群体对疗休养的期待有所不同,但企业服务设计未分层分类。例如,年轻职工偏好户外运动、社交活动,中年职工关注健康养生(如体检、中医理疗),新业态劳动者则需要灵活、短时的“微疗养”模式,但泸州市中小企业组织疗休养时往往未作区分。

(三)覆盖范围较窄,机制待健全。一是一线职工参与率显著偏低。疗休养资源在中小企业内部呈现明显的“倒金字塔”分配现象,管理层参与率远高于一线职工。例如,古蔺县某煤矿2023年组织的疗休养活动中,管理人员占比高达75%,而从事井下作业的一线矿工仅占25%,引发个别职工不满情绪。二是新业态劳动者被系统性忽视。以平台经济从业者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因为行业工作特性,几乎被排除在疗休养体系之外。例如,“停工即停薪”的工作模式,让叙永县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参与率为0%。调研显示,外卖员参加5天疗休养将损失750元收入(日均150元),相当于月收入的30%。三是轮换机制形同虚设。部分企业未按政策规则安排职工疗休养,资源分配失衡,导致不少职工多年未享受疗休养权益。例如,古蔺县某机砖厂连续两年未安排车间工人疗休养,导致职工应该享受的权益未得到维护。再如,江阳区某企业实行“年休假抵扣疗养”制度,变相剥夺职工权益,销售岗员工王某反映:“疗养报销流程繁琐且困难,宁愿不去休假。”

(四)宣传保障不足,主体不积极。一是企业对疗休养政策存在严重认知偏差。调研数据显示,80%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对疗休养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尤其不了解税收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措施。例如,合江县某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管理层一直误认为疗休养“仅限国企职工”,直到2024年通过工会专项宣讲才首次组织员工参与。再如,古蔺县2024年问卷调查显示,65%的企业未收到过相关政策文件,仅12%的企业参加过政策培训,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获取政策信息仅靠同行口口相传。二是职工参与积极性受多重因素制约。工作压力带来疗休养顾虑,65%的职工因担心工作积压拒绝参与,关键岗位职工还存在替代焦虑。例如,泸县某餐饮企业服务员张某坦言:“请假参加疗休养意味着回来要加班完成积压工作,反而更累。”因而不愿参加疗休养。再如,泸州沱江液压有限公司技术骨干胡某表示:“我的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请假会影响整个生产流程。”因而未参加疗休养。

三、建议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持,减轻企业压力。细化政策细则标准,明确中小企业适用条款,消除执行过程中的模糊地带,确保政策落地可操作、能见效。加强政策指导咨询,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效果和企业反馈,及时优化政策内容,保持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企业+工会+政府”的三方共担机制,根据企业规模和参与疗休养职工人数给予分级补贴。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与慈善机构等主体合作设立疗休养捐赠项目,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减轻企业负担。

(二)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强化现有疗休养基地日常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并根据职工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适时对疗休养设施进行更新升级,引入先进的康养设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等,提升疗休养的科技含量和舒适程度。开发本地资源,依托泸州生态旅游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打造特色疗休养基地和路线。例如,在古蔺县黄荆老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开展户外运动、森林康养等活动,并引入专业医疗团队,提供健康体检、中医理疗、心理咨询等服务,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

(三)健全分配机制,扩大覆盖范围。试点开展“积分选拔机制”,将工作年限、工作贡献、健康状况等因素与疗休养待遇挂钩,广泛选拔优秀职工参与疗休养活动。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停工即停薪”的特点,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弥补其收入损失,并加强与平台企业的沟通协调,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强化监督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轮换制度,制定公平的疗休养计划,确保一线职工在一定周期内同等参与。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升群体认知。定期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企业,开展面对面宣传,现场解答企业和职工疑问,精准提高政策知晓度。利用企业内部宣传栏、新媒体平台、联络群等渠道,及时发布职工疗休养政策信息和工作动态,推广相关视频、动画等宣传资料,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挖掘并宣传职工疗休养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和先进个人案例,如四川景宏医疗器械公司开展的“企业健康日”活动等,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激发职工参与热情。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