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浑噩度日”到“巡护先锋”诠释“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带领乡亲们蹚出特色化发展之路为未成年人撑起法治蓝天专注“家长跪地让学生从背上踩过”,河南一中学举办“愧疚教育”活动被投诉,你怎么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8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21

“家长跪地让学生从背上踩过”,河南一中学举办“愧疚教育”活动被投诉,你怎么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川煤华荣能源新维煤业公司 程方强:

本人认为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教育理念的扭曲,更折射出家校关系失衡、情感教育异化等深层问题。从教育本质、心理影响和社会伦理来看,愧疚是被动的心理负担,感恩是主动的情感回馈,真正的感恩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通过细节传递温暖。

学校应摒弃“打鸡血式”的情绪操控,回归教育的专业性。感恩教育的成效不应以“学生是否落泪”为评判标准,而应关注其能否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稳定的情感认知。

教育部门需加强监管,明确划定“感恩教育”的底线,严禁任何践踏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感恩回归到爱与尊重的本源,让教育充满人性的温度,是对老师一句真诚的‘谢谢’,是对他人付出的尊重与体谅,这才是我们对下一代应有的承诺。

南充市贸促会工会 胡晓勇:

这场所谓的“愧疚式教育”,其本质就是一场情感暴力秀。试想“家长跪在下面,学生踩在上面,和着抒情的背景音乐来煽情,不时传来‘走吧!走吧!’”的这一尴尬画面,难道不是在上演一出苦情戏吗?这种“愧疚式教育”的套路,就是先让你愧疚,再逼你感恩。学校可能觉得,只要让学生“流流泪”“哭一场”,就能让他们懂事、感恩。殊不知,教育从来都不是靠折腾家长和学生来博取眼球、哗众取宠。如果学校真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感恩,不妨多花点心思用在日常教学上,而不是搞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闹剧。因为真正的爱和尊重,从来不需要跪着或踩着来证明!

宜宾市南溪区总工会 文洁:

河南这所中学的“愧疚教育”,最根本的谬误在于用践踏尊严的极端手段追求“感恩”,手段与目的早已完全背离,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闹剧。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人心中的善与共情,而手段的正当性是达成目的的前提。这场活动却反其道而行:为了让学生“懂感恩”,先让家长放下尊严跪地成“桥”,再让学生在蒙眼状态下踩踏至亲脊背---它把“牺牲他人尊严”当作撬动情感的杠杆,把“制造冲击场面”当作教育成效的证明。可当教育手段本身充满对个体的不尊重,传递出的只会是“为达目的可牺牲尊严”的错误信号,而非“感恩需以尊重为基”的正向引导。

真正的感恩教育,从不需要靠撕裂尊严来实现。它是父母疲惫时孩子主动递上的一杯热茶,是看到长辈忙碌时伸手分担的家务,是倾听教诲时耐心专注的眼神---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平等互动,以尊重为底色,以共情为纽带,才能让感恩自然生长。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遂宁工务段 樊渐诩:

这种“愧疚教育”活动,让笔者心里堵得慌。好好的感恩教育,咋就变成了家长跪地受辱、孩子硬着头皮“跨栏”的尴尬戏码?

教育是春风化雨,不是靠折腾家长博眼球。想想看,当家长在众目睽睽下弯下腰,孩子踩过去的那一刻,心里装的到底是感恩,还是难堪?大概率是后者---谁愿意看着爸妈为了“教育自己”,在同学面前放低姿态?这种靠制造“负罪感”催出来的“感恩”,撑不了三五天,反而可能让孩子对“孝顺”“感恩”产生抵触,觉得这是种让人难受的“道德绑架”。

教育孩子感恩没错,但别走歪了路。少搞点让家长遭罪、孩子尴尬的花架子,多给孩子看爸妈真实的付出,多让孩子帮爸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递杯热水、洗个碗,比啥“踩背教育”都管用。毕竟,真正的感恩,是暖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

代池坝煤矿党群工作部 李小英:

这不是“愧疚教育”!是惊吓和情感绑架、是变相伤害孩子!

踩着父母的背过去,这得给孩子造成多大的恐慌和压力啊?现在的孩子承受学业压力已经很大了,再让他承受“愧疚”压力,心理上还能健康吗?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这种“愧疚教育”活动,恐怕是和健康教育相违背的!鼓励教育创新,但是奇葩和畸形的教育还是要摒弃!家长应该要明白,父母只要活出自己的风采,孩子自会追随光芒!健康的亲子关系从来不需要跪着或踩踏来证明!与其用“愧疚”绑架孩子,不如多些尊重、理解与陪伴,孩子自会健康、快乐成长。

西充县委老干部局 李明红:

这种形式,恰恰是对感恩最粗暴的曲解。笔者认为别让“感恩教育”变成了“尊严踩踏”。 感恩的内核是平等与尊重,而非单方面的牺牲与践踏。当家长用跪地的方式,将尊严置于孩子脚下时,传递的不是爱,而是扭曲的“付出即牺牲”价值观。这种设计将孩子置于道德绑架的困境。孩子踩下的每一步,感受到的可能不是感恩,而是惊吓、不安,甚至是困惑。久而久之,这种“理所当然的牺牲”会让孩子变得麻木。

真正的感恩教育,是春风化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里。它教会孩子体谅父母的辛劳、尊重他人的付出,而不是靠制造戏剧化场面来“速成”。当一所学校需要靠践踏尊严来“激发”情感时,这已经不是教育的创新,而是教育的悲哀。

重庆市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 赵杰昌:

这种越过“边界”的感恩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应杜绝类似事件重演。

感恩教育是以培养个体感恩意识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活动,强调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和小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都很有必要。河南某中学开展的家校共育活动,其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有注重方式方法。在新的育人体系下,感恩教育应当立足于尊重和理解,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因此,感恩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真。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成长故事会、到父母工作场地参观、开展劳动教育等活动,通过角色互换、场景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和不易,潜移默化影响和塑造他们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时时感恩。

雅安市总工会 张果:

一场“愧疚教育”活动,非但未能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反而把家长的人格尊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师德都踩在了地上,也难怪被投诉。我们不禁要问,这场以“愧疚”为名的教育闹剧,究竟该谁惭愧?

在教师方面,作为教书育人的直接实施者,本该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在学习教育、日常关怀中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成才。然而在这场“愧疚教育”活动中,教师却重形式轻内容,忽视了构建真实的教育场景,将教育异化为“情感表演”,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伤害了家长和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照亮孩子心田,而非制造心理阴影。希望学校与教师引以为鉴,如细雨润物般做好感恩教育,真正让孩子在点滴日常中体会爱的温度。

下期话题:醉酒后开启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回家,能否从轻处罚?来稿请发送至邮箱:372568613@qq.com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