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们帮忙,我们这钱估计是要不到哟,太感谢你们了!”10月15日,南充市蓬安县总工会办公室迎来两位特殊的访客。农民工代表李某二人送上一面绣有“工会维权伸援手 排忧解难护民‘薪’”的锦旗,并连声感谢。
两位农民工均来自蓬安县一个偏远乡镇。此前,他们每日早出晚归,骑行数公里到邻镇,在一位个体包工头手下做杂活,为当地一户村民修建民房。然而,房屋竣工后,他们数千元的工资却迟迟未能兑现。老板既未出具工资欠条,也未办理结算手续,仅口头承诺让他们“回家等待”。多次讨薪无果后,双方矛盾激化,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虽经警方出警调停,但问题仍未解决。
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两位农民工的家庭情况本就困难:一人身体多病、长期服药,经济拮据;另一人是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读书,常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2023年,这位单亲妈妈在另一工程务工时,也曾遭遇近万元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正是在县总工会的介入调解下才成功维权。此次再度遭遇欠薪,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向工会求助。
县总工会调解员了解到,该建房户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中仅有两位老人,而承建人员正是典型的“三无”个体。工程结束后,他未向农民工提供任何书面凭证,导致他们维权时仅有个人记录,口说无凭,处境十分被动。若直接走法律程序,证据不足易致诉讼失利;若工会单一调解,对这类“三无”个体的约束力也有限。为此,调解人员经综合评估,决定采取“借力解难”策略,主动联系工程所在地乡镇政府,请求乡镇、村社协同配合。三级干部迅速行动,齐心协力多次深入农户家中,走访相关证人,固定关键证据。
在此基础上,工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起初,该个体包工人员还试图提供假证据否认欠薪事实,但调解员通过细心比对、复核,并在扎实的证人证言面前,成功戳穿其谎言。最终,经过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双方达成一致,签订了调解协议。一个月后,农民工顺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纠纷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