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求职者因腿部微跛,在入职某企业当天遭辞退,事件迅速引发全网关注。随后,该企业公开留言致歉,并承诺妥善处理,但这场看似个案的用工纠纷,暴露的绝非一家企业的偶然失当,更折射出职场中隐性歧视的顽固存在-它提醒我们,“平等就业”的实现,仍需跨越诸多现实障碍。
据当事人自述,他拥有7年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历经三轮严格面试后,已顺利拿到岗位的录用通知。然而报到当天,仅因有些跛脚就被企业HR以“领导不同意其入职”为由将其变相劝退。如此出尔反尔的操作,既是对契约精神的背弃,更是对劳动者专业能力和人格尊严的双重否定。
这场纠纷远非企业道歉就能收尾,当事人那句“不愿回去面对审视”的回应,道尽了平等就业权被侵犯后的深层伤害。而这并非个例-在当下就业市场中,残疾人因担心适配性被婉拒、高龄劳动者因年龄风险被排除、女性求职者因婚育计划被区别对待等隐性歧视,仍在悄然发生。这些行为不仅剥夺了个体的发展机会,更让社会中大量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力资源被闲置,与人尽其才的社会发展需求背道而驰。
构建真正公平的就业环境,需要企业将“平等就业”从口号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标准:建立以岗位需求与专业能力匹配度为核心的招聘评估体系,完善用人决策的监督机制;对监管部门来说,需强化对就业歧视行为的主动排查与严格查处,同时拓宽劳动者维权渠道,让遭遇歧视的求职者有处说理、有法可依;对社会各界而言,既要持续揭露就业市场的不公现象,更要推动职场包容文化的建设,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无偏见的环境中公平竞争。
就业公平之路或许漫长,但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才能让“平等就业”真正走出纸面,成为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切实感受到的权益。(据《中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