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现场 全总文工团供图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原创音乐剧《逐梦》在中国第十四届文化艺术节上演。全剧以中国高铁这一“国家名片”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聚焦女工程师陈雨虹勇克高铁技术难关的故事主线,通过三代铁路人的薪火相传,艺术化地呈现了他们寻梦、追梦并最终圆梦的动人历程。作品不仅讲述了大国崛起背后默默奉献的故事,也致敬了千千万万为国家发展拼搏奋斗的普通劳动者。该剧开创了工人阶级题材文艺创作的新境界,为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从车间到舞台,《逐梦》完成了一次对工业题材的艺术升华,开创了崭新的工业叙事路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对自然万物倍感亲切,对冰冷的机械世界则难免疏离。正因如此,工业题材创作长期面临瓶颈,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也难以通过艺术形式生动传递。而音乐剧《逐梦》进行了一次大胆突破,它将主旋律与音乐剧深度融合,以音符与光影编织出一幅既恢宏又细腻的时代画卷,让工业进步与时代变迁在浓郁的烟火气中触手可及,为工业叙事树立了崭新的范式与样本。《逐梦》的成功证明,工业题材或主旋律正剧的成败关键,在于创作本身。它绝非注定是冰冷的说教,只要用心挖掘、真诚表达,同样可以真实而感人。
通过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结合,该剧闪耀出深刻的人性光辉。其叙事策略在于,让宏大主题在个体经历中生根,又让个体故事在集体奋进中结果,两者形成良性循环。而最巧妙的处理,莫过于将中国梦这一宏大母题,细腻地融入每个角色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情感渴望之中。剧中巧妙运用了三节旋转车厢的布景:它们时而冷如冰窖,时而热如蒸笼,最终在高铁时代变得舒适如家。这一设计,形象地浓缩了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的世纪跨越,生动折射出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与时代巨变。作品还将镜头对准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真挚地触碰他们在技术革新下的职业迷惘与内心挣扎。在这里,“梦想”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对升职加薪、技能认可、家庭美满和城市归属的真切渴望。这曲为平凡英雄谱写的“情感交响乐”,让宏大的时代叙事充满了血肉丰满的人生质感。
用细节彰显时代精神,《逐梦》铸造了有血有肉的时代群像。该剧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大众对劳模工匠的刻板印象,使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饱含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同事情的鲜活个体。他们有爱有恨、知冷知热,既有对事业的执着,也有对家庭的愧疚;既有技术上的自信,也有变革时的迷茫。而深夜的灯光、油污的手套、空置的病床椅等一系列细节,则精准捕捉了产业工人的生活常态,实现了从时代叙事到个体情感的共鸣。剧中最为撼动人心的,莫过于当高铁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众人欢庆之际,女主角陈雨虹却骤然接到父亲离世的噩耗。这从大喜到大悲的瞬间切换, 将产业工人在家庭与事业间的挣扎,以及对自主创新的无悔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主旋律叙事注入了可贵的深度和血肉。
在《逐梦》的舞台上,冰冷的钢铁与炫目的科技美学完成了一场共舞,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巨型钢铁结构是它的骨骼,可移动的LED巨幕与数控机械则成了它的画笔---它们共同构建出一个呼吸着的机械巨构,时而化作绵延的轨道与厂房,时而又演变为流动的生产线、错落的城市与奔腾的数据之光。这种充满律动的视觉叙事,本身就是对产业时代变革最深刻、最动人的一次艺术翻译。
在音乐创作上,《逐梦》打破了主旋律作品惯用的民歌或红歌范式,大胆融入摇滚、电子乃至轻歌剧等多元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由陈思思演唱的主题曲《今时今日》,以其高度凝练的歌词与旋律,成为全剧精神的集中写照。剧中反复出现的“呜呜”儿歌旋律,巧妙呼应了高铁的行进意象,成为发展的听觉符号。歌词创作尤为出色,大量采用生活化的内心独白,如“我拧紧的每一颗螺丝,是否也能拧紧我在这城市的未来”,以精妙的比喻将具体劳动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此外,该剧的成功不仅源于深刻的主题与扎实的剧本,更得益于全体演职人员全情投入的二度创作,共同铸就了这部舞台精品。
总之,《逐梦》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艺术转码,它既是一部精彩的音乐剧,更是一幅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图谱。它以钢铁与音乐的交响,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劳动者赞歌。作品所弘扬的工匠精神与劳动尊严,在当下无疑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