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在井下作业
万利东文/图
2月13日,气温依旧寒冷,嘉阳集团嘉阳煤矿采煤一队队长王均从凌晨1时一直跟班监管生产到5时11分,与矿长在12041采面碰面,他们相互之间只会意地递了个眼神便开始交流工作。
王均今年48岁,已在采煤一线奋战31个年头,他见证了嘉阳煤炭生产工艺的演变,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被评为2022年度集团五星党员。
去年3月31日,王均还在普通综采生产队当队长,犍为县城首次出现疫情,政府和企业出台最严管控政策,禁止人员随意往返县城和矿区。此时,老国企承担着国能成都金堂发电有限公司等三家用煤企业的电煤供应。当时,王均爱人腿脚因膝盖滑膜损伤暂不能走路,生活自理都存在问题,王均顾不上爱人的行动不便,毅然选择了留矿,整整两周坚守一线,生产保持安全稳定。
去年7月上旬,王均经过队长竞聘来到采煤三队,正式开启了智能化综采安全生产管理之路。此时,生产线正亟待解决顶板维护问题。工艺变了,王均没有盲目管理,他第一时间到现场,发现顶板破碎易垮落且工作面长期有淋水,采煤工天天手上交接班才能勉强完成当班任务。他明白,设备采高最低限制为1.2米,但采煤工作面煤层不到1米,肯定会截割到多余的0.3米砂,是继续截割顶板还是改为底板呢?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全国都没有经验可借鉴,怎么办?反复权衡后,王均认为顶板破碎易垮落,而煤炭产量关乎全局。为解决问题,他决定摸索式推进,在底板上做文章,同时缩短支架与煤炭之间的距离以增强支架采面支撑力。从顶板过渡到底板,数着日子的王均内心逐渐平静,问题排除了,顶板稳定了,安全保住了,产量上去了。
去年11月,1205智能化综采生产线首次回撤,设备“撤与安”都很关键。工作起步不久,因割煤机组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连接采用的是液压螺母而非机械螺母,普通工具无法“招架”,以往普通工艺最多两班完成机组“分解”,现在却变成了难题。“机组15吨,是超长超重件,如果拆不了,整体运输难度和风险都很大”“还撤不出去要影响进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碰撞思维,“有代换螺母,可破坏性拆开”一名钳工急中生智,提出用井下风钻在液压螺母上打眼先破坏性拆开,大修后再用新配件组装。“赞成”,在动态回撤的过程中,现场拍板既承担风险,也坚守着责任,王均在集体智慧中果断地抉择。“拆除机组花了三个班,但收获了重要经验。”大家认为实践证明了一切,结合实际灵活管理是安全高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