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是拔地而起的龙门山脉;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川西平原。高景雄关古瀑口,作为一个厚重的历史地标,屹立于此已逾茫茫两千年。
正好有闲,朋友廖兴林带领我们,踏着秦国治水先贤李冰留下的足迹,心怀虔诚景仰,来到瀑口崖顶,瞻仰李冰导洛遗址公园,倾听历史的宏大回声。
龙门山在此裂开一道峡谷,两岸绝壁千仞、危岩耸峙。从雪山冰河倾泻而来的湍流,穿越瀑口,有序分流,沿着宽阔的亭江款款东去,流向平原上的广袤田畴,汇入沱江正源。
对地方历史文化了如指掌的廖兴林,以生动鲜活地讲述将我们带回两千二百多年前。其时,高景关环山如箍,扼住一座浩瀚悬湖。每年暴雨季节,洪水如脱缰野马,狂泄肆虐,给下游带来严重水患。时任蜀郡守的治水专家李冰,十年励精图治,完成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治水工程后,又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奔赴什邡高景关,率领千军万马,投入新一轮浩大治水工程。《华阳国志》记载“(冰)又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邡、雒,与郫别江会新都大渡。”在没有炸药的年代,才智非凡的李郡守经实地勘察反复论证,决定采用“火攻水击”的策略通山导流。他利用高景关数眼山洞中有大量石灰岩的天然优势,命人入洞燃火旷日烧山。待到夏日暴雨洪水降临,冷热骤聚,伴随惊天动地的爆炸,山崖轰然崩塌,一道宽拓的瀑口顺势形成。卷涌的狂涛在李冰设计修筑的洛堋(鱼嘴)缓冲分流下,野性被驯服,舒缓流入内、外江。这项艰苦卓绝的工程,成功解决了沱江上游水患。岷江、沱江两大水系自此从桀骜的“祸水”变为幸福之水,共同构成天下粮仓成都平原“水旱从人”的保障。李冰却因此积劳成疾,不久后在洛水之滨溘然长逝,“通山导洛”,成为他生命的铮然绝唱。蒙受福泽的民众由衷感激,李冰墓塚被安筑在四季常青的章山之巅。为他而建的大王庙,祭祀的香火长年不绝。
收回古远追忆,廖兴林颇为感慨:“先贤李冰,除了创建福及千秋的治水工程,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命启迪。他的为政履职,包含着心系民生、开拓创新、崇尚实干、尊重自然等优良品质,这正是我们新时代干部需要一脉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廖兴林领着我们沿一条蜿蜒的石级登上李冰村郁郁葱葱的山坡。镇上以李冰文化为依托、抓住乡村振兴和文旅开发契机,正在此处打造生态杨春茶产业基地。“好山好水出好茶。”廖兴林指点着漫坡茶树告诉我们:洛水章山土壤生态和气候独具优势,远古就遍生野茶树。其茶叶饱汲山野精华,口感别有韵味。“蜀之产茶凡八处,中有汉州之杨村茶……”(《东斋记事》),“杨村茶”就指我们这里的山茶,晋朝时期,杨村先民多事茶道,闻名遐迩。顺着他的指点,我们看见,多处岩石缝隙中生长着野生茶树,曲干势如盘龙。“这样的千年茶树,山林高深处分布不少,只可惜近代有所荒弃。”廖兴林透露,镇里决定挖掘历史沉淀,重振特色茶业,已引进专业公司,正在着力打造野放生态茶山。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主要依托山地资源和野生杨春茶,辅以人工培植。综合打造自然景观、民宿、餐饮、研学、文创、茶叶精深加工等业态,创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省级示范产业园。具体项目已分批论证,包括道茶非遗手工作坊、茶主题餐厅、茶缘小筑民宿、茶香花语露营、道茶疗养馆、李冰书院……
一路上行,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轮乡村产业振兴的“蓝图”正在这片山野沃土落地生根:栈道正向云端铺设延伸,被藤蔓纠缠的老茶树正一簇簇清理、重见天日,种植的成片茶垄芽苗已冒尖尖角,非遗作坊、民宿一期、露营基地,作为首批项目已经启动。村集体与社会资本联合运营,固定分红加股权分红的经营模式,使村民与商家“双赢”有了机制保障。
站在茶山高处放眼眺望,古瀑口旁李冰导洛遗址石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亭江两岸,姹紫嫣红的花儿一如漂浮的彩色云霞。
古瀑雄关,风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