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百吨大驱”的“高铁快递小哥”逆行“火焰蓝” 热血燃青春实干成就出彩人生精心剪裁 以创新践行匠心驻村驻身更驻心 做好群众“贴心人”业务熟练 她是手术室里的“高配”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8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5-17

以创新践行匠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谢刚(左)与同事讨论试验情况

特约记者邹世进文/图

日前,成都市总工会对2022年、2023年评选出的“成都工匠”进行了命名,其中有一个叫谢刚的身材壮实的小伙子,是成都思立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艺员。

今年35岁的谢刚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4年6月进入成都思立可科技有限公司,在塑料改性硅酮助剂生产车间当了一名工艺员。他刚进公司时,生产进料是由人工操作的,谢刚感觉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在这里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自己手脚慢,常常跟不上师傅们的节奏,拖了整个班组后腿。“你这个大学生,干体力活不行哟。”同事们对他调侃道。

他心想,干体力活可能不行,但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做些改变啊!于是,谢刚向公司技术经理提出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的想法,得到了经理的支持。

于是,谢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技改的构思中。他收集了生产进料、均化、打包等多个工序的改造需求,反复查阅了相关文献,分析了各环节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形成了自动化改造的初步构想。但当他着手去实施方案时才发现,有些问题并不是靠单纯的理论知识就能解决的。特别是有一项非常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有机硅橡胶和塑料的添加比例,误差必须在1%以内,这也是行业中的一个难题。

谢刚和技改团队连续一年多时间对产品含量、流动性能等数据进行跟踪、收集,从网络、专业刊物上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不同设备的优缺点,试图从中寻找一个可行的方法。但他们制订出的一个个方案,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每次改造都要几万元的投入,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面对已经花费了上百万元但却没有技改成功,谢刚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放弃。公司领导知道后鼓励他: “不要有心理负担,公司都不计成本,不放弃,你怕什么呢?就大胆去试吧,我相信你!”听了领导的这番话后,谢刚又坚定了信心。

有一天,他在行业刊物上看到了一种新设备,据说可以稳定地对高粘度材料进行强制输送。“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谢刚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立即与对方取得联系,并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赶往厂家,并就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终于,新设备购买回来了。新设备添加在生产线上有一个磨合、调试的过程。谢刚就连续7天盯在车间里,反复对设备进行定制化的改造。饿了,就在机器旁吃盒饭,困了就在现场“眯”一会儿。他和同事对十多种不同牌号、不同含量的硅酮助剂生产效果进行验证,对上千次的产品含量进行测试,不断调整工艺参数,形成新的工艺路线。两小时、四小时、八小时,成功了!这次,他们将进料误差精确地控制在0.2%以内,并且可以长期稳定地保持,仅两位工人就可以轻松操作,产能提高了90%,产品稳定性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他们花了5年时间,又完成了分流式的均化罐、全封闭的烘干设备、精确计量的自动打包秤的设计与改造,高质量地实现了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让硅酮助剂在细分行业做到了国内第一、国际前列,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他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只要坚持岗位创新,多学多钻研,就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谢刚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