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金甲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发放现场
阆中市天宫镇2023年创新拓展项目表决现场 南充市发改委供图
营山县2022年以工代赈项目租购聘推进会现场
魏勇
6月12日至13日,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南充、广元召开。四川省以工代赈工作受到国家相关部门肯定,南充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为“以工代赈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市”。
所谓以工代赈,就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脱贫攻坚之后的以工代赈内涵更为丰富,将成为一项集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救灾赈济和区域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
南充市坚持把以工代赈项目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带给百姓的是家门口就业的实惠,谋的正是老百姓钱包越来越鼓的幸福。
以“谋”为先打造以工代赈南充样板
6月骄阳似火,尽管室外温度达到30多摄氏度,但行走在南充市田间地头、重点项目工地和产业园区的参观者依旧兴致勃勃。南充推动“以工代赈”由“赈济”向“振兴”提档升级,助力铺陈乡村振兴铺展出的美好画卷,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小组成员和媒体人员赞叹不已。
“这个项目内容包括产业园提升、园区道路、沟渠及护坡整治等,我们都是采取村民自建的办法,最大限度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6月12日,在阆中市天宫镇宝珠村产业园,宝珠村党支部书记张晓明给在场的参观者报出一组数据:村里2023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总投资1180万元,可吸纳30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杂工每天可以挣到100元左右,技术工可以挣到200元左右。
负责项目实施的宝珠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工代赈项目理事长张吉林给大家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会产生六项收入:群众参与建设务工挣酬金;资产量化分股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园区就业获薪金;销售果品赚现金;农旅融合聚资金。
项目由群众自谋、自定、自建、自管、自用,张晓明介绍的做法仅仅是南充以工代赈工作探索出多个“南充经验”之一。坚持推改革建机制提质效,对标相关要求,先行一步、做深一层,南充仅用21天就在全省率先完成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了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试点工作,建立了“阳光审批、阳光发放、阳光监督”的发放机制,为全省推广提供有效借鉴和启示;南充参与全省以工代赈项目课题调研组,编写的全省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指南”“村民自建百问百答”“务工组织班排连”“‘租购聘’六项工作步骤法”等调研获省发改委肯定;南充总结的《念好“三字经”激活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一池春水”》等10余篇经验做法,已作为全省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典型在全省宣传推广。
坚守为民初心中谋出温度,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政策内涵。目前,南充落地的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项目占比达98%,已带动4166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596万元。
“鱼渔双授”乡村振兴注入源动力
“能做砌砖工,也能做钢筋工,在项目不同阶段,可以胜任不同的工作。”6月12日,在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场,53岁的陈忠平坦言,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让他挣到钱,更重要的是让他学到了新技术、夯实了旧本领。
陈忠平家住柳垭镇,紧邻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去年12月,仪陇县发布“以工代赈”就业岗位第一次招工公告,陈忠平第一时间报名,并于今年1月初签订用工合同。
“上岗前,我们接受了理论知识培训,上岗后又有老师现场指导。”陈忠平表示,通过理论和技能培训,从小工成长为技术工,掌握了多门技术,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属于省重点项目,今年被仪陇县纳入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拟吸纳当地群众70人就近务工,预计发放劳动报酬300万元,组织技能培训150人次。
“目前有61名当地群众通过以工代赈在项目上务工。”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项目目前有200多人在岗,以工代赈用工人数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通过培训后,这部分照顾对象逐渐变成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
“技能培训,旨在进一步扩大‘赈’的实效。”南充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徐坚介绍,南充创新“赈济+”模式,把务工劳务报酬、岗前技能培训、务工以岗代训、特殊岗位设置、产业技能培训、折股量化分红、公益岗位设置、产业带动就业“八大赈济事项”贯穿以工代赈全过程,有效促进群众长效增收。“鱼渔双授”重提升、补短板,群众通过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挣到了钱,学到的技能更是让他们受益终身。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为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动力和内动力。
从“赈”到“振”描绘乡村振兴新蓝图
“工资都是按时足额发给我们,上个月我就挣了2000多元,很高兴。”提及以工代赈项目,仪陇县马鞍镇金山村村民邓友星话语间充满感激。邓友星说,他用挣的钱贴补家用,通过劳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在仪陇,一大批村民正享受着或已经享受过以工代赈项目带来的红利。2022年以来,仪陇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争取到位中央发改委、四川省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133万元,将累计吸纳务工群众689人、发放劳务报酬762.41万元。
项目吸附,归雁留人,体面劳动。以工代赈功能从“赈济”到“振兴”切换,扭转乡村“空心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南充市委副书记、市长尹念红介绍,通过坚持以“促”为本,不断放大从“赈”到“振”的效应,南充累计吸引3261名脱贫户、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就业,有效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衔接了乡村振兴实施。同时,通过坚持鼓励基层组织自谋、自建、自管以工代赈项目,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基层干部谋事议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全面增强,广大群众对基层干部信任度、支持度、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南充紧紧围绕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谋划项目,去年以来谋划争取以工代赈项目45个,涉及中央发改委、四川省发改委投资1.89亿元。
以工代赈成为南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各个以工代赈项目在南充落地生根,不断给南充农村带来新的变化,描绘出南充乡村振兴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