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眠,有雨入梦,雨水滴答,与楼下的树、草,以及窗台上那盆滴水观音吵嚷不休。一时间睡意全无,摸黑从枕边顺手拿起一本书,打开灯,意欲借阅读赶走失眠。
“老家的房前屋后是茂密的竹林,那是夜听雨声最美的所在。隔夜听雨声,梦中拾落花。”清清浅浅的文字配上淅淅沥沥的雨声,嘈杂声似乎也变成了大自然美妙的夜曲,文字香味浓了,心也跟着平静了下来。这时才发现,我顺手拿起的这本书竟是梅冬的散文集《隔夜听雨》(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应景也应此刻的心情。
散文集分为 《隔夜听雨》《阳光之下》《白露为霜》三个部分,作者梅冬用温润细腻的笔触与每一个迎面的人、树、花、草打招呼,记录下生活中一个个美好的瞬间。“高槐村,正是我心中的云外山居,有远离尘嚣纷扰的洒脱超然,又有岁月静好的淡定安然,与城市和乡村,保持着一种隔而不隔、离而未离的状态---这,是一种境界。”“古井的水流奏出了音乐,美极了。但我看来,这音乐怕是只有这里的大山、山上的树木,地里的麦苗、油菜,和沟边地头开得正旺的野菊花才听得懂,它们才是古井不离不弃的知音。”梅冬的文字是有韵律的,读她的文章,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幽静的山林,有独自抚琴时的惬意,也有面对大自然时的豁达。
读书,特别是读散文,也是在读人。散文很多时候是作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对作者梅冬我是熟悉的,她笔下的世界丰富多彩,她的内心明媚柔软。她喜欢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尤其对古琴情有独钟,每逢下班独处,她可以一人、一琴、一谱、一香,在自己的世界连续沉浸几个小时而不厌烦。从《酒狂》到《白头吟》,从《梅花三弄》到《忆江南》,音符在指尖跳跃,一遍又一遍,一曲又一曲,无论左手的吟、猱、绰、注、上、下、进、复,还是右手的托、劈、抹、挑、勾等,一招一式刚柔相济,声情并茂。 喧嚣与她无关,纷争与她无关,这时候,她不只是弹琴,而是在与古琴谈情,用情了,音乐就走心了。她对待文字的痴,一如对待古琴的真,以致我怀疑她是把键盘当作了琴弦,否则,她的文字又怎么会这样具有韵律。
她是爱学习的人,更是把读书与写作当作生命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一路读来一路写,不知不觉转眼几十年。她对写作的坚持已经超过了30年,一篇篇散发着生活气息的文章积累了不少,可她从不以作家自居,只是用文字把生活调理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读的书多了,写的文章多了,整个人也就自带了香气,有时候可能也就在文字中对号入座了。以致当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隔夜听雨》到我手中时,我丝毫不感到意外,反而觉得不早不晚,来得正是时候。
“秋雨是有脾气的,于温和中带着凌厉,像是一把温柔刀,很撩人也很伤人。雨下得不很急切,但一场秋雨一场寒,在不知不觉中,凉寒之气已渗透而来,撩起人们阵阵哀思。”一丝亮光透过雨丝、穿过窗帘浅浅投射到屋内,窗外雨继续淅淅沥沥,室内渐渐明亮起来。雨夜读《隔夜听雨》,在文字里游走间不觉已经天亮,竟然第一次对失眠有了一丝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