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探矿者” 故乡,那口远去的老井瓦岩村采风应如铜钱草 时时生欢喜夫妻之间廊桥霓虹迈过浮华与喧嚣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74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01

雪域“探矿者” 

胥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康素敏摄

由于工作原因,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西藏出差一两趟。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同事---成年累月扎根在雪域高原的四川自然资源集团地勘院的地质工作者们。

9月22日早上,天还未亮,我们工作组一行4人,便从拉萨城区驱车出发。苍穹高远,云淡日丽,大地在不知不觉中抬升。突然,大脑咯嘣一下,感觉这是缺氧的前奏,一查看地图才知道,我们的越野车经过大半天的行驶,已经到了海拔4810米的那曲高原班戈县。

班戈县位于那曲地区西北腹心地带,因境内的湖泊班戈错而得名。由于群山隔断印度洋潮湿空气的进入,这里属于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此处地下矿藏较为丰富,主要矿种有硼砂、砂金、锡、铬铁、铅、锌、盐、油页岩、玉石、云母、紫水晶岩等。

近年来,四川自然资源集团地勘院承接了西藏班戈县班戈错、革吉县扎仓茶卡等大型盐湖液体矿勘查项目,在盐湖浅藏卤水勘查方面,解决众多实施和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班戈错盐湖勘查项目部距离县城还有70多公里。当车辆穿过无人区荒野的时候,有的人会觉得苦不堪言,可我们却觉得能够饱览沿途奇景已是幸运至极。听说工作组要过去,长期在高原一线工作的地质专家李兴和王冶颖开着皮卡车,早早就在路边等待我们。

西藏因地势高,人烟稀少,紫外线强,让这片土地在给人一种沉静之感的同时,也把“高原红”抹在了每一位地质工作者的脸上。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也可以造就一个人。这是我们见到李兴和王冶颖时最直观的感受。

这里的风特别大,经常卷着沙子跑。昼夜温差也大,有时白天气温在二十几摄氏度,到了晚上就变成了零下三十几摄氏度。在项目部集装箱改造的房间里,煤碳炉全天24小时从不断火。

人迹罕至的班戈错盐湖,在这无边无际的荒野里,让“探矿者”尽赏山川河流的壮美与奇绝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环境的艰苦与不易。

我问李兴和王冶颖,苦不苦?李兴说:“肯定苦,但这里有矿,有矿就有我们的事业,干地质工作就不要嫌苦。”话音未落,王冶颖接着说,天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轮不到考虑这个问题,苦不是我们焦虑的问题,比苦更重要的是苦中得出成绩、苦得要有价值、苦中要有作为。

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雪域“探矿者”,他们的言语虽然朴实,却不失崇高。“地质人,没有吃不了的苦!”这是大家对高原地质工作者的评价。

“身体上的疲惫算不上什么苦,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考验”。李兴在和我聊天时说道。“选择了野外地质工作,基本上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哪怕第二天是假期,有任务也一样要爬山涉水。今年从年初出队至今,还没来得及回过一次家。苦了累了,有时就特别想跟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说话。”

王冶颖给我们工作组的同志介绍:高原的天有时像小孩的脸一样,说变就变。头顶上一会儿是大太阳,热得穿了只剩一件汗衫;一会儿又大风雨,穿上羽绒服还冷得你直发抖;一会儿又是冰雹,劈头盖脸直接向你砸来。李兴和王冶颖在高原从事地质工作多年,以他们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们,将青春书写在了雪域高原上。

当我们快要离开项目部的时候,工作组人员小杨,从车上取出她一路都舍不得吃的一大袋雪米饼,塞到了李兴手里,眼中含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我们最亲爱的队友。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