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守护好老百姓的“看病钱”谨防“扫码”变“扫兴”干部“模仿秀”的素材来源不容忽视“冷静期”让老年人消费更冷静“人肉开盒”盛行 网暴劣行何时终结?让守信者受益是最好激励充分发挥新时代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的积极作用真唱是职业道德 更是入行门槛多给国货热潮注入活水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75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07

谨防“扫码”变“扫兴”

巴中毛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一则“餐饮店‘强制扫码’,被判赔5000元”的新闻在网络引发热议,网友们对此纷纷点赞。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消费者面对种种“强制扫码”等隐形壁垒时,更多的却是选择沉默面对,也让本应可以愉快的“消费自由”变成扫兴的“消费差评”。

如今,扫码消费早已成为日常消费场景的 “标配”,小小的“二维码”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操作便捷、服务高效的数字化服务便捷了生活、丰富了体验。但随着消费场景的拓展升级,不扫码不能点餐、关注公众号才能消费等“超标”行为,也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以下消费场景:强制关注“烦人码”,一些商家点单、促销活动仅通过小程序、公众号提供,明明有菜单可以点餐,服务员却告知只能“扫一扫”下单;体验降级“拦路码”,老年人、儿童未使用或者使用智能手机不方便,遇到要扫码消费时,只能放弃消费;数据泄露“风险码”,个别不良商家在消费者扫码后,快速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为以后精准营销提供便利,但后续管理不善存在滥用信息、信息贩卖等风险,成为数字监管盲区。

“强制扫码”的消费乱象长期存在,为何迟迟不能得到根治?主要还是受利益驱使。一方面,部分商家选择“强制扫码”,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丰富消费方式、延伸服务链条,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扫码”,商家在了解消费者的身份、喜好、习惯、社会关系后,为消费者“画像”,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方便利用“大数据杀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扫码消费一头连着数字化建设,一头连着老百姓消费。破解“强制扫码”乱象,让人们重新实现“消费自由”,需要凝聚合力、久久为功。

筑牢“防护墙”。从政府层面讲,针对扫码消费的个人权益和信息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监管标准。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守住“责任田”。从企业层面讲,转变“割韭菜”“薅羊毛”的心态,不设置“霸王条款”,提供多种消费支付、营销活动、会员服务方式,让消费者充分享有知情权、选择权,靠产品和服务圈粉。

关好“防盗门”。从个人层面讲,切实增强个人权益和信息保护意识,不乱扫码、不乱关注,保护他人隐私,严守法律底线,不滥用数字技术违法犯罪。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